【摘要】:一般而言,机体遭受第一次打击后,应激反应增强,机体已经致敏,引起不同程度的负荷,若遭受的第二次打击较小,全身各系统、器官迅速调节、应答,可免于出现功能失调;如第二次打击强度大,就使病人负荷超限,可引起功能紊乱,甚至衰竭。所以,对能引起第二次打击的诸因素必须慎重对待、有效地处置。
“二次打击”的理论认为,创伤后病人可遭受二次打击,第一次打击(the first-hit phenomena)是初始创伤,可见于骨折、软组织和脏器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第二次打击(the second-hit phenomena)主要起因于:外科手术、脓血症、严重缺氧、酸中毒、大量输血等,研究证明,创伤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及其进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创伤的部位、类型、时间和严重程度,其次是病人是否存在生理紊乱、伤前的健康和营养状况等。一般而言,机体遭受第一次打击后,应激反应增强,机体已经致敏,引起不同程度的负荷,若遭受的第二次打击较小,全身各系统、器官迅速调节、应答,可免于出现功能失调;如第二次打击强度大,就使病人负荷超限,可引起功能紊乱,甚至衰竭。所以,对能引起第二次打击的诸因素必须慎重对待、有效地处置。介于两者之间的临界病人(borderline patient),因个体生物反应不同,治疗决策尤为重要,不恰当的手术,意在抢救病人结果可能是招致新的损伤,有害于病人。临床研究表明,创伤早期(>6h)手术,其手术的大小、部位、时间等,与发生多器官衰竭之间存在正相关。在亚临床阶段,应用白介素-6(IL-6)水平测定,有利观察严重创伤的免疫水平,两者亦呈正相关。Pape等研究,通过检测促炎症介质的释放,来评价第二次手术打击给病人造成创伤的严重程度。结果证实,应用伤害控制理念有效地减少了股骨干骨折手术固定的额外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