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降低或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降低或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控制疾病感染的治疗指南,如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时,医务人员在关注致病菌谱的衍变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细菌培养,包括需氧、厌氧培养。如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时,治疗的原则是敏感、有效、足量、及时。抗生素不合理应用,造成选择性压力增加,使细菌耐药率不断攀升。

1.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措施,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几十年来人类广泛使用或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因此。要加强管理,制定抗菌药物生产、流通和使用专项制度。政府应从抗菌药物的从生产、销售、使用和质量监督等方面,建立和健全各种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合理应用抗生素,如规定高档抗生素使用时必须做细菌药敏试验、血药浓度监测。建立控制疾病感染的治疗指南,如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时,医务人员在关注致病菌谱的衍变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细菌培养,包括需氧、厌氧培养。必要时行真菌、分枝杆菌、细菌“L”形变异培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在未获得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或培养无细菌生长时,可经验用药。但经验用药要慎重,应在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施行。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的文件中[卫医政疗便函(2011)75号],规定了不同级别的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的数量,剂型品规的数量,希望能从进货渠道限制了抗生素的滥用。

2.各医疗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监测网和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2005年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建立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2008年卫生部通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1)细菌耐药率超过30%者,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2)细菌耐药率超过40%者,应慎重经验用药。

(3)细菌耐药率超过50%者,应参照药敏结果用药。

(4)细菌耐药率超过70%者,应暂停用药。根据细菌耐药检测结果,决定是否恢复使用。

3.制定使用抗生素的个体化方案。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使病原菌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应改变,因此应制定抗生素使用的个体化方案。如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时,治疗的原则是敏感、有效、足量、及时。病情重者以静脉给药为主,确保血液和病灶中有较高的药物浓度。7~10d后,症状被控制,可继续用药4~6周。病人体温(T)、血常规(BR)、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可作为用药的监测指标。若病人的T在72h内正常,BR、ESR、CRP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可考虑停用静脉给药,改用口服抗菌药物。若骨与关节感染症状无好转者,需进一步检查,有无并发症;切不可单纯依赖加用或更换抗菌药物。

4.抗生素干预策略。抗生素不合理应用,造成选择性压力增加,使细菌耐药率不断攀升。近年针对耐药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上升提出“抗生素干预策略”,又称为策略性换药,即在某细菌对某类抗菌药的耐药率不断增高时,可用另一种抗菌药物替代,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耐药率可明显降低。部分多项研究证明,抗生素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如肠杆菌属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特别是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增高时,改用头孢吡肟或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取代头孢他啶等药物,能控制AmPc酶或ESBLs产生的感染,并降低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但目前多限制在医院出现耐药菌暴发流行时应用。临床上个体化方案的实施,尚待研究。

5.开发新药是目前克服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对策之一,研发的方向主要针对3个方面:第一,改造现有药物,以保留其原有的对细菌靶位作用,但避免其耐药性能;第二,开放辅助药物,以钝化其耐药机制;第三,应用细菌基因功能学,以发现作用于新靶位型新的抗生素。

(鲁 菁)

参考文献

[1] 刘国峰.抗菌药临床管理将趋严格用药品种或被大幅限制[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1-05-16/content_2619825.html.2011-05-16.

[2] 樊珍和.细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0):108.

[3] 苏玉严.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48.

[4] 黄玉浩.我国成抗生素滥用最严重国家[EB/OL].http://www.yaolan.com/news/201012020958947_2.shtml.2010-12-01.

[5] 董永军,王丽荣,张苗苗.细菌耐药性的机理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国牧业通讯,2008,(14):6.

[6] 李晓芳,范昕建,过孝静.金葡菌耐药机制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3):365.

[7] 万志龙,刘明亮.新的抗革兰阳性菌抗生素的药物经济学[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8,29(6):241-249.

[8] 谭艳,方治平.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菌药物分册,2003,24(3):65.

[9] Bush K,Jacoby GA,Mcdciros A.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β-lactamas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olecular structure[J].Antimicrob chemorther,1994,39(6):1211.

[10] 吕火祥,汤雄鹰,许立,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物及使用量与产生ESBLs细菌分离率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30.

[11] 马聪,郝秀红,寒善桥.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71.

[12] 王睿,柴栋.细菌耐药机制与临床治疗对策[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3,(3):97-102.

[13] Katayama Y,zhang HZ,Chambers HF.PBPza mutations Producing very high level resistance to bata-lactam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4,48(2):453.

[14] 屈常林,高洪,赵宝洪,等.细菌生物被膜与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3):86.

[15] Wang R,Chen Q,Fang X Q.Effects on th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biofilm of flemxacin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or carthworm kinase[J].Che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2005,29(11):675-678.

[16] Wu H,Song Z,Hentzer M.Synthetic furanones inheibit Quorumsensing and enhance bacterial cleara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ung infection in mice[J].Antimicrnh chemother.2004,53(6):1054-1061.

[17] 王邦松,李庆兴,泮发愤.复数菌败血症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耐药菌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741.

[18] 罗羽,王仙园.国内ICU院内感染病原菌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3,3(5):16.

[19] 孙玮,王羽,马旭东,等.我国合理用药监测体系建设初步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2):109.

[20]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73/200804/706.htm.2008-04-15.

[21] 何礼贤.控制和避免细菌耐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

[22] 严伟,王飞,李芸,等.我院2002~2003年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5):307.

[23] 王以光,杨厚.国外耐药菌情况及战胜耐药菌的途径[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0,21(3):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