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符号学

组织符号学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符号学起源于符号学,由Stamp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综合吸收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理论、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思想,旨在分析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及信息在组织范围内的传达、解释与效果等。组织符号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为理解和分析复杂组织问题、企业建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法。组织符号学对于社会构成描述主要包括主体、赐予与行为、本体与本体依赖关系。

组织符号学起源于符号学,由Stamp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综合吸收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理论、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思想,旨在分析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及信息在组织范围内的传达、解释与效果等。组织符号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为理解和分析复杂组织问题、企业建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法。组织符号学对于社会构成描述主要包括主体、赐予与行为、本体与本体依赖关系。

1.主体 主体是指组织中负有责任并执行相关行为的个人或团体。因此,主体可以是简单的个人,也可以是复杂团体、组织与社会。而整个社会是由各个主体的行为塑造的。当一个主体与环境和其他主体之间交流、沟通和协商时,它同时也在改变着环境。

2.赐予(affordance)与行为 赐予是由Gibson在1968年提出的,也可译为“可支付行为”,首先用于表示生物在它所在的环境中能够提供的行为。Stamper等将这一概念从环境扩展到社会领域用来表示主体在社会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在这里社会相当于环境,存在很多行为方式赐予,人们则是生活在不断变化世界中的主体。一种赐予支持主体的一种行为模式。只有认识到赐予的存在,主体才能够实现相应的行为。

通过Gibson的赐予理论可以得出,主体的世界由赐予构成。赐予承担着社会为主体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并支持主体的行为模式。同理,将这一概念运用到组织中,组织也是在所提供的可能的赐予行为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构成的。

3.本体与本体依赖关系 Stamper将对信息与知识研究有很大影响的本体分为3类:第一类本体只是识别符号的结构,是关系数据库语言的本体;第二类是识别不同对象的本体,它是谓词逻辑的基础,其正式的语义是基于集理论;第三类本体,假设人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人们在自身环境中的行为,在组织符号学中讨论的本体就是这一类本体,认为一个主体所知道的世界是由它的赐予(即他在这个世界所能进行的活动)构成。

主体在构建和使用不同的赐予实现其行为时,赐予并非如一盘散沙般无序,而是存在着具有严格次序的依赖关系。其中有一些赐予只有在另外一些赐予存在的情况下才存在,这样的依赖关系称为本体依赖关系(ontological dependency)。本体依赖关系是知识表示中重要的研究主题。例如,“绊倒”必须依赖于“走路”,一个人只有走路才有可能会绊倒,“出院”必须依赖于“住院治疗”,病人只有先“住院治疗”完毕才能“出院”,这些赐予之间的依赖关系都可称为本体依赖关系。如果主体将所有的赐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汇总形成一张本体依赖图,那么就完成了这个主体的社会实在的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