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减少症怎么调节抗体

血小板减少症怎么调节抗体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该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导致血小板减少。此病又称为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象检查有助于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DIC、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相关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概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免疫机制异常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目前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该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导致血小板减少。此病又称为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由于病毒进入人体内,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此抗体与血小板抗体具有同源性,覆盖在血小板表面,被人体单核-吞噬细胞所清除,多数患者清除病毒抗体后可以治愈,少数迁延不愈。慢性型是人体的脾内产生针对自体血小板的非特异性抗体(IgG,IgA,IgM),覆盖在血小板表面,被单核-吞噬细胞所清除,此型抗体产生的原因不明,患者很难治愈,需要长期治疗。

临床上表现以出血为主要特征。①急性型:以儿童多见,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出现畏寒、寒战、发热,全身酸痛等。全身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常见。血小板低于20×109/L时,易出现呕血、咯血、便血、血尿,严重者颅内出血,导致死亡。多数患儿经治疗可治愈,少数患儿反复发作可演变成慢性型;②慢性型:多见于40岁以下的青年女性,起病隐匿,一般无前驱症状,出血多较轻微,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以鼻出血、牙龈出血为主,部分女性月经过多为唯一临床表现。病程超过半年者可出现脾大,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是诊断本病最重要的指标。急性型血小板多数小于20×109/ L,慢性型多数在(30~80)×109/L。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急性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血象检查有助于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DIC、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相关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2.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示巨核细胞增多,以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常见,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称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是ITP诊断的有力支持。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

3.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 在ITP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PAC3),其测定曾为ITP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但特异性不能令人满意,如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肝病等可增高。目前推荐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采用单克隆抗血小板抗体固定试验直接检测血清中抗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ITP 的诊断,此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

4.其他指标 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聚集能力下降,血小板释放PF4能力下降,自身免疫系列抗体检测(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等。

【诊断】本病目前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仍为排除性诊断。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会议诊断标准如下。

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不肿大或仅轻度肿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具备下列5项中任何一项者:①泼尼松治疗有效;②切脾治疗有效;③血小板相关抗体增多;④血小板相关补体增多;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