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CD有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性和循环衰竭性,在医院外发生的SCD绝大部分为心律失常性。心律失常性猝死是心肌电活动异常最终发展至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结果。对曾经发生过心搏骤停而幸存的以及有SCD高危险的患者,治疗或预防性治疗选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心律失常的起源处做外科手术切除或导管消融,以及采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院外服用美托洛尔和胺碘酮,随访发现出院后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心脏性猝死(SCD)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每年有40万例SCD,德国约为8万例,我国冠心病发生率低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虽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因人口总数大,估计SCD的绝对数字不小。SCD有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性和循环衰竭性,在医院外发生的SCD绝大部分为心律失常性。心律失常性猝死是心肌电活动异常最终发展至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结果。对曾经发生过心搏骤停而幸存的以及有SCD高危险的患者,治疗或预防性治疗选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心律失常的起源处做外科手术切除或导管消融,以及采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β受体阻滞药对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防止心律失常复发而对患者的结局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有易发生心脏性和非心脏性不良反应的倾向,包括使心律失常恶化或促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发展令人瞩目,但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和心肌病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效果不佳;对未发现任何结构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很好。对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是不适用的。多项临床应用和随访结果表明,ICD的疗效可靠,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对防止心脏性猝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ICD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基本部分:脉冲发生器和识别心律失常、释放电能的电极导线系统。不同厂家的ICD的设计不同,目前脉冲发生器的重量为70~110g,体积为30~80ml。目前,ICD系统绝大多数采用心率作为心律失常的感知参数,若心率超过ICD预先设定的心律失常心率标准,则心律失常被感知,并触发ICD系统充电及放电除颤,如果第一次电击不成功,则ICD系统重新工作和除颤,一般可连续释放3~6次电击,直至除颤成功。最新一代的ICD系统识别后首先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以终止心动过速,若无效或心动过速恶化,则进行低能量的心律转复电击治疗,若仍无效,则进行较高能量的除颤治疗,除颤治疗后,若心率慢,还可进行心室起搏治疗。总体来说,ICD有以下一些基本功能。

1.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识别:现在有多种判断指标被用来自动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但以心率作为判断心动过速的主要标准仍是ICD中应用的最主要方法。

2.抗心动过缓起搏功能:部分置入ICD的患者除颤后,心率缓慢需要快速心脏起搏以尽快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还有一部分患者并发窦房结或房室传导功能障碍,同时也需要心脏起搏治疗。

3.抗心动过速起搏(ATP):ATP是一种程序性期前刺激或短阵快速起搏心室以终止心动过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引起患者疼痛等不适,且耗电量少。主要方式包括:①固定频率的短阵快速刺激(burst);②自动递减扫描刺激(ramp)。

4.低能量复律:电击能量一般在5J以下。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能量电击带来的不适,同时又能克服ATP所具有的使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危险性。与高能量除颤一起应用时,将更加安全和实用。

5.高能量除颤:大多数除颤器最大释放能量为30~34J。在感知并确认发生心室颤动后,经过几秒钟的充电后释放高能量除颤脉冲。

6.信息储存记忆功能:可将心律失常发作及治疗过程的信息(包括数据以及心内电图)储存起来,医生可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参数。

【病例分析】 患者,男,62岁。因间断胸闷、气短20余年,加重伴心悸1d入院。院外心电图见图3-8:室性心动过速,入院时心电图见图3-9:入院后给药降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补钾补镁等治疗,住院期间患者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给予100W·S同步电复律,转为心房颤动心律,见图3-10。后行单腔ICD起搏器置入术,术后心电图见图3-11,患者心电监护多次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并通过ICD中的ATP功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见图3-12。院外服用美托洛尔和胺碘酮,随访发现出院后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图3-8 患者院外心电图

图3-9 入院时心电图

图3-10 给予100W·S同步电复律转为心房颤动心律

图3-11 术后心电图

图3-12 通过ICD的ATP功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