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力衰竭的预后

心力衰竭的预后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已经发表的心力衰竭预后方面的研究较少。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的恶化和加重,其次为并发症导致的死亡。Rochester流行病学项目研究中,1979—1984年及1996—2000年,男性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相对危险降低了28%~52%,女性相对危险降低了6%~33%。临床药物试验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和β受体拮抗药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

由于研究的人群和研究的年代不同,观察到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有所差异,但所有研究均提示发生心力衰竭后,其预后很差。弗雷明汉(Framingham)心脏研究数据表明,1990—1999年心力衰竭患者年龄校正的30d、1年及5年的死亡率分别为10%~13%、24%~28%和45%~59%。Rochester流行病学项目研究曾报道,1996—2000年30d死亡率为4%~6%,6个月死亡率为17%~21%,5年死亡率为46%~50%。

我国目前已经发表的心力衰竭预后方面的研究较少。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对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时间点2 178名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3次横断面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3.8%(1980年)、11.5%(1990年)和6%(2000年);这项研究报告心力衰竭患者自诊断至死亡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3.6月(1980年)、37.1月(1990年)和40.5月(2000年);而本次住院前1年内急诊和住院的平均次数分别为3.1次、2.8次和2.0次。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的恶化和加重(53.2%),其次为并发症导致的死亡(38.2%)。我国香港对1997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随访了1年,1年病死率为32%。

一些有关心力衰竭预后的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也证实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例如Levy及其他研究者均证实,1950—1969年及1990—1999年,男性患者的5年死亡率自70%降低至54%,而女性患者中则自57%降低至45%,总体相对死亡危险降低了32%。Rochester流行病学项目研究中,1979—1984年及1996—2000年,男性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相对危险降低了28%~52%,女性相对危险降低了6%~33%。

临床药物试验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和β受体拮抗药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可预防心力衰竭的猝死,能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

(王福军 罗亚雄 石 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