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和正常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和正常痛经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本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病史较长,并进行性加重,痛势剧烈,少腹坠胀,乃脾肾不足之体,冲任失于调养,使原本气滞血瘀的实证渐次转为气虚血瘀的虚证,经期结束后,正虚诸症更为明显,故经前期治疗重以活血化瘀辅以补气。经外奇穴中的子宫穴,其腹壁下对应点为卵巢,针刺该穴可引导经气直达病所。

【验案】

姚某,女,27岁,2005年5月11日初诊。

经来下腹疼痛近10年,加重1年。患者素体畏寒,少腹尤甚,10年前出现经期疼痛加剧,少腹有坠感,带下量多。最近1年呈进行性加重,月经量多,且滴沥不净。子宫B超提示:子宫肌腺瘤,约50毫米×55毫米大小。妇科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胖暗,齿痕明显,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沉细。

中医诊断:痛经(脾肾亏虚)。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则:益气健脾补肾,活血祛瘀止痛。

处方:取穴中脘、关元、中极、气穴、外陵、子宫穴。中脘、关元、中极、气穴深刺,外陵、子宫穴中刺,留针30分钟。

经过3次治疗后,患者自觉精神较前好转,腰酸痛症状有改善。四诊时经期将近,瘀阻胞宫,防经来腹痛,前方基础上加三阴交、十七椎下。五诊时月经来潮腹痛轻微可忍,治宗原方意,并于关元穴加温灸。调治3个月,痛经症状基本缓解。

【按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腔以外而引起的慢性盆腔痛、性交痛、痛经及不孕。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出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粘连,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疱,或形成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已经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把它归属于“痛经”“癥瘕”“不孕”等范畴。因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即中医所言“离经之血”未能通畅排出,反而逆流入里,留滞胞宫及盆腔其他部位,血积聚成瘀,不通则痛,日久而成癥瘕。故该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早期治疗宜调气活血为先。日久则应结合月经周期变化,化瘀同时兼顾扶正。正如《妇人规·经脉诸脏病因》有云:“故凡治经脉之病,或其未甚,则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剧,则必计所归,而专当顾本。甚至脾、肾大伤,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断绝,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无知,由云积血而通之、破之,祸不旋踵矣。”因此在不同时期,宜根据不同状况做综合调理。

本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病史较长,并进行性加重,痛势剧烈,少腹坠胀,乃脾肾不足之体,冲任失于调养,使原本气滞血瘀的实证渐次转为气虚血瘀的虚证,经期结束后,正虚诸症更为明显,故经前期治疗重以活血化瘀辅以补气。只有瘀结消除,症状才能减轻,正气方得回复。经后期治疗在化瘀同时,重补脾肾,以固根本。方中取穴中脘、关元、中极为任脉经穴,通于胞官,气穴属肾经,与冲脉相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为奇经八脉中与妇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经脉,深针刺能调理冲任,补气行气活血。外陵穴舒经通络,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使气行血亦行。经外奇穴中的子宫穴,其腹壁下对应点为卵巢,针刺该穴可引导经气直达病所。诸穴合用,盆腔血液循环系统得到改善,也有助于异位内膜的粘连和组织纤维化的消散,从而达到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