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病从脾胃论治

诸病从脾胃论治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父认为“脾胃之病,最详东垣”,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例如,肺脏之病可以用健脾保肺的方法,使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气充足,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以达痊愈。由此可知,重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确能使诸病获得满意疗效。⑤脾不统血,治宜甘温。此外,对于慢性脾胃病,当汤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可改汤为丸,这样,可使丸药在脾胃缓慢起效,以巩固疗效。

家父擅长治疗脾胃病,师古而不泥古,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的脾胃是否强健,直接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即脾阳当健,湿为阴邪,最易困脾,故脾恶湿,但脾的运化又需阳气充盈,这就是脾的特点。所谓胃喜润,就是胃阴当足,忽视这个特点,滥用温燥或滋腻药,则会出现胃燥伤津。

家父认为“脾胃之病,最详东垣”,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然李东垣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清·叶天士创立了养胃阴之说,叶天士在“益元气,泻阴火”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阴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的论断,创立了养胃阴之法,对内伤脾胃的治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可以说是弥补了李氏学说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如果脾胃不健,心、肺、肝、肾四脏也就不能获得正常代谢需要,百病因此而入侵。例如,肺脏之病可以用健脾保肺的方法,使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气充足,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以达痊愈。肾病可用健脾制水的方法,使肾脏的元阳得到谷气的充实,可达到阳生阴长,气能化水,正胜邪却的目的。心病可用补脾生血的方法,增加血供来源,使血液充足,循环通畅而心神得以安宁。肝病可以用健脾的方法,资助气血的滋荣,使肝体得以柔养,以遂其条达之性而火自平。由此可知,重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确能使诸病获得满意疗效。

家父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病人,常遇到体质很虚弱,病情又较复杂,且又虚不受补的情况,往往用悦脾醒胃的轻剂,以拨动胃气,斡转脾机,这样不仅能促进食欲,而且增加了脾胃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治疗作用,从而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家父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曲、山药、莲肉、陈皮、厚朴花、砂仁、鸡内金、炒麦芽、炒谷芽等。药物宜少,药量宜轻,每奏奇效。对脾气虚者,可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和中助运可用五味异功散、健脾丸等;如脾气下陷者,即用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用量宜重(可用30克以上);另外,枳壳也是父亲常用之药,因此药有转升提携之功,配黄芪可增加益气作用。总之家父在调理脾胃方法上有7个特点:①调理中土,灌溉四旁。②益胃养阴,须宗叶氏。③治脾调肝,土木相安。④以肾治脾,以火暖土。⑤脾不统血,治宜甘温。⑥湿热蕴脾,重在去湿。⑦用量轻投,缓慢收功。此外,对于慢性脾胃病,当汤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可改汤为丸,这样,可使丸药在脾胃缓慢起效,以巩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