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小肠坏死性结肠炎超声表现

新生儿小肠坏死性结肠炎超声表现

时间:2023-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以腹胀、呕吐、腹泻、血便为主要表现。禁食:可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禁食1~2d,观察病情发展。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多因素有关。2.轻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程一般为14~21d。重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则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多、费用更高,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ICD-10编码】 P77.X0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以腹胀、呕吐、腹泻、血便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片以动力性肠梗阻、肠壁积气或门静脉积气为特征。

【病因】

尚未完全明了。

1.各种原因使肠壁缺血缺氧被认为是发病的直接因素。

2.感染及炎症: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一些其他致病力不强的细菌。

3.早产:多发生在1 500g以下的极低体重儿。

4.再灌注损伤。

【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胀:常为首发症状,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随后全腹胀,出现肠型或腹胀如鼓,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呕吐: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或带胆汁,无呕吐者可从胃管内抽出含胆汁或咖啡渣样内容物。

(3)腹泻、血便:一般先有腹泻,排水样便,一日5~10次,起病1~2d或数日后可排血便,可为鲜血、果酱样,大便中带血丝或黑粪。

(4)其他:早产儿易有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2.体征 感染中毒表现严重,常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不稳定、发绀、黄疸、硬肿、酸中毒,严重者可有DIC表现,四肢厥冷,苍白甚至面色青灰。伴有腹膜炎时,腹胀严重,腹壁发红、发硬或发亮、水肿,肠穿孔者有气腹。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大便常规:可见数量不等的红细胞、白细胞,隐血试验阳性。

(2)大便培养:可阳性,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

(3)血常规:白细胞常增高,分类左移。严重者白细胞、血小板均减低。

(4)血培养:如阳性大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与大便培养可得一致细菌。

(5)腹腔穿刺:腹水者,穿刺液涂片及培养大多为杆菌。

(6)血气分析:可有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

2.腹部X线片 诊断价值极大。如一次腹部X线片无阳性发现,应多次摄片连续观察其动态变化。X线表现如下:①小肠排列紊乱,肠道胀气,肠腔内可有多个小液平。②肠壁增宽、积气,表现为局部密集的小泡沫状透亮区,称肠壁囊样积气。有时可见门静脉积气影,自肝门向肝内呈树枝状,可于4h内消失。③腹腔内可见僵直扩张的肠襻,位置固定,提示有肠坏死的可能。④肠穿孔者可有气腹,X线片上不易显示,可取侧位片,在前腹壁与肠曲向出现小三角形透亮区可帮助诊断。⑤腹膜炎时腹腔内有积液,立位腹部X线片可见下腹部密度较深。

3.腹部B超检查 有时可见肝实质及门静脉内间歇出现气体栓塞,还有助于发现腹水和炎性团块。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可分为三期诊断。

1.Ⅰ期: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腹部X线片无特征性改变。

2.Ⅱ期:Ⅰ期表现加X线片有肠积气及全身中毒症状。

3.Ⅲ期:Ⅱ期表现合并即将发生肠穿孔或已被证实肠穿孔。

【鉴别诊断】

1.中毒性肠麻痹 此病无便血,X线片上无肠壁积气。

2.机械性小肠梗阻 X线片上液面的跨度较大,肠壁较薄,无肠间隙增宽模糊,无肠壁积气,再结合临床表现则易区别。

3.先天性巨结肠 以腹胀、排便困难为主,无便血,动态观察腹部X线片无肠壁积气,结合临床表现较易鉴别。

4.胎粪性腹膜炎 腹部X线片可见典型的异常钙化影。

【治疗】

1.一般治疗

(1)护理:注意腹胀、呕吐、大便、胃肠减压管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腹围。

(2)由护士对患儿的疼痛进行初始评估,存在风险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请会诊。

(3)心理治疗:针对监护人的焦虑和(或)抑郁情绪做好安抚工作,取得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甚为重要。

2.对症治疗

(1)禁食:可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禁食1~2d,观察病情发展。确诊后给予胃肠减压,轻症者禁食5~6d,重症者禁食10~15d或更长。

(2)静脉补液、维持营养:静脉补液保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尽量提供足够热量。

(3)抗感染:广谱覆盖需氧菌、厌氧菌的抗生素应持续应用10~14d。待大便培养或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抗生素。

3.外科治疗指征

(1)发生气腹时,除个别小量气腹且病情好转者,均应立即手术治疗。

(2)广泛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者。

(3)肠管僵直固定、肠梗阻加重者。

(4)腹腔渗液增多、腹膜炎症状及体征明显、腹部肌肉和腹壁有明显红肿者。

(5)内科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恶化,休克、酸中毒不能纠正或出现DIC时。

【并发症及处理】

1.腹膜炎 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循环状况,输血浆或输血及对症处理。

2.肠穿孔 紧急行剖腹探查术。

3.短肠综合征 属远期并发症,定期外科、营养科随诊。

【分级及诊治指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级及诊治指引见表4-16。

表4-1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级及诊治指引

【入院标准】

1.呕吐、腹胀或便血,大便隐血阳性。

2.呕吐、腹胀,伴血常规示白细胞及分类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

3.腹部X线检查异常者。

【特殊危重指征】

1.合并休克。

2.合并DIC。

3.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面色进行性苍白。

【会诊标准】

1.对于疑诊或确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者,均应请新生儿外科医师会诊。

2.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无法解释的腹胀、顽固性休克、大量血便者,应请外科医师紧急会诊。

【谈话要点】

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重症者病情进展快,易出现并发症,病死率极高。主要依赖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多因素有关。

2.轻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程一般为14~21d。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腹部X线片、感染指标达正常,经消化道喂养达全量则达出院标准。重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则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多、费用更高,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3.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可能要对患儿做如下辅助检查:血常规、腹部X线片、大便常规+隐血试验、大便培养、凝血四项、血培养、输血前四项、血气分析电解质、血液生化(心、肝、肾功能)检查。

4.住院期间,因治疗需要可能应用: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氧疗、抗生素、输血及血制品(包括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血浆等)、多巴胺等。

5.根据病情告知可能的费用。

6.住院天数:一般为10~21d(重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住院时间延长)。

【出院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完全胃肠道喂养,体重增长良好。

【出院指导】

1.出院后2~3d至新生儿专科门诊复查。主要了解出院后数日的喂养和腹部症状及体征状况。接受肠切除外科手术者需重点评估营养状态,必要时需营养科随诊。

2.紧急就诊指征:如出现呕吐、腹胀、血便、反应差、拒奶、发热等情况应紧急就诊。

3.健康宣教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缓慢增加奶量。

(2)室内要适当通风换气,保持适当室温、湿度。

(3)注意呼吸道护理:穿衣、盖被均不要影响孩子呼吸,须经常给宝宝翻身变换体位。

(4)护理新生儿时注意洗手。患感冒的成年人要尽量避免接触新生儿,若母亲感冒,应戴口罩照顾孩子和喂奶。

【门急诊标准流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门急诊标准流程见图4-25。

图4-2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门急诊标准流程

门诊护理初评估根据《儿科急诊预检分诊指引》进行,详见附录C;※※专科评估根据表4-16进行

【住院标准流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住院标准流程见图4-26。

图4-2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住院标准流程

住院护理初评估根据《病人入院护理评估记录》进行,使用疼痛、营养等评估工具,详见附录D;※※专科评估根据表4-16进行

(陶 莉 陈晓文 周 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