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T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体层摄影,不同于常规X线的直接成像。探测器接受穿透人体受检断面X线信息,并将该信息经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息,输入计算机部分后重建出人体受检断面的图像,由CT的图像显示部分以不同的灰阶加以显示。CT平扫的速度快,方法简单,对于某些脑卒中一般只行平扫即可。对于怀疑有脑血管畸形的患者需要做增强CT扫描。此期,进行增强脑CT扫描时,没有任何异常强化影。

(一)CT成像原理

CT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体层摄影,不同于常规X线的直接成像。在CT扫描过程中,X线球管围绕人体某一断面做360°圆周运动,连续或间歇性产生X线穿透人体受检断面。探测器接受穿透人体受检断面X线信息,并将该信息经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息,输入计算机部分后重建出人体受检断面的图像,由CT的图像显示部分以不同的灰阶加以显示。

(二)CT检查方法

当X线穿过人体时,被人体的组织吸收。不同的组织对X线吸收的能力不一样,穿过组织后的X线强度产生差异。CT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有探测器接收穿出的X线,并记录X线的强度差异,转化为数字信号,经计算机处理,重建出CT图像。头颅CT检查的方法如下。

1.平扫 即常规的扫描方法。CT平扫的速度快,方法简单,对于某些脑卒中一般只行平扫即可。平扫还可以作为增强扫描及CTA的基础。

2.增强扫描 因为CT平扫只能反映病灶的密度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别,有些疾病其病灶与正常组织非常接近,CT平扫时往往容易漏诊。增强扫描就是利用造影剂在通过神经系统各种组织结构和病变组织时,其分布、浓集和扩散的规律不同,而产生的增强效果亦不同的原理来判断的。正常的脑组织因有血脑屏障的关系,造影剂无法透过,所以就不会有增强效果,而病灶破坏了血脑屏障,造影剂可以透过被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病灶,结果就有了病灶的增强。造影剂进入的越多,强化就越明显。对于怀疑有脑血管畸形的患者需要做增强CT扫描。增强扫描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事前应该做碘过敏试验。注入造影剂后常见的反应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有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检查前须准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

(三)颅脑CT表现

结合病理学改变,缺血性脑卒中在脑CT扫描上的表现分为四期。

1.缺血期 发病后6小时以内,由于水肿和坏死的细胞不明显,脑CT扫描未发现病灶而呈阴性。

2.梗死期 低密度影是脑梗死的特征性改变。但是,发病后多久时间才在脑CT扫描上显示出低密度影病灶,报道不一,时间差别也较大。这取决于脑梗死发生前后的多种因素。一般来讲,发病24小时以后可显示出病灶区的低密度影,但据报道最早2小时就可在脑CT扫描上显示其低密度影病灶。发病24小时以后,由于出现明显的水肿,大量坏死细胞的崩解,脂质增加,在脑CT扫描上逐渐出现低密度影的表现,但低密度影不规则,界线不清。在3天后,可显示出明显的梗死灶和水肿区,梗死处边缘由模糊渐趋清楚,CT值逐渐下降,并出现同侧脑室受压和中线移位,同侧脑沟消失;发生在脑干或小脑者,可压迫脑室系统而出现阻塞性脑积水的改变。此期CT改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由于出现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增强扫描提示梗死灶周围有明显的高密度影。当病灶内出现渗出时,CT扫描显示病灶的密度增高近于脑组织,谓之等密度期,此时增强扫描显示最明显。

3.恢复期 多数在发病2周以后,梗死处密度更低,CT值达10Hu以下,直至类似脑脊液;周围水肿明显减退,边界趋于清楚,占位效应也减轻。此期,血脑屏障破坏虽然减轻,但因出现毛细血管增生,所以,增强扫描后可有明显的异常高密度影。

4.后遗症期 有两种表现。一种因梗死面积大,坏死组织被吸收后,留有囊腔,内有液体,CT扫描呈现极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同侧脑室可扩大,脑沟加深加宽;另一种因病灶小,在被吸收后不留囊腔,而被胶质组织填充,CT扫描表现为正常状态。此期,进行增强脑CT扫描时,没有任何异常强化影。

脑梗死在CT扫描上的形态取决于阻塞的动脉及侧支循环状况。在大脑深部和脑干的梗死灶表现为圆形、卵圆形、片状或不规则的块状;在大脑皮质和小脑的梗死灶表现为楔形或扇形,宽面向外,尖面朝内。

脑CT扫描经常显示脑内有单个或多个的小低密度灶,为脑腔隙性梗死的表现。多数位于基底节和脑干。一般不易辨认是新发还是陈旧性的梗死,主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

出血性脑梗死(HI)为脑动脉急性梗死,梗死后的动脉分支和毛细血管壁受到损害,当栓子被分解后,血液恢复灌注,血液可经过已损害的血管壁外溢,形成出血性脑梗死。常见于脑栓塞或大面积梗死。栓塞性梗死区血管易于再通,而受损血管壁脆弱易破,故50%以上为出血性脑梗死。其CT平扫可见低密度阴影的梗死区内有高密度的条纹状或片状阴影相间;造影剂增强后,条纹状阴影增强,密度更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