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

浅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迁延未愈而致。因此,慢性肝炎临床往往可以表现为肝郁气滞、肝脾不和、肝胆湿热、寒湿困脾、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多种证候类型。临床常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乃独取少阳和解枢转之法。近半个月因工作劳累过度,上述症状加重。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患乙型肝炎6年多,肝功能检查多次不正常。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检查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迁延未愈而致。临床常见胁痛、腹胀、纳减、乏力、肝大、脾大等症。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感受湿热病邪留恋不化,导致正气虚损,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具有疏展、升发、调畅、敷布一身阴阳气血的功能。《素问》曰:“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肝气疏泄则胃气降而腐熟水谷,脾气升而运化精微,脏腑和调,气血运行;肝病则疏泄失职,气机郁滞,久则木克脾土而致运化失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久病,化源衰竭则气血不足。肝为藏血之脏,肝气郁滞则血行不畅,气血内亏亦必致运行迟滞,终成气滞血瘀之证。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热为阳邪,易伤阴血,湿热余邪久恋不化,耗气伤阳则致脾胃之阳虚,耗血劫阴必呈肝肾之阴亏。因此,慢性肝炎临床往往可以表现为肝郁气滞、肝脾不和、肝胆湿热、寒湿困脾、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多种证候类型。

先父认为,本病尽管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但在病机上仍有其共性可寻,即肝胆疏泄不利,脾胃升降失调,湿热余邪未清,总由湿热留恋不化致肝郁而脾虚。本病的治疗必须抓住和肝健脾这一主要环节,令肝气疏泄条畅,则脾胃升降正常;脾胃健运既可扶正拒邪以断肝病内传太阴之路,又能生化气血,使脏腑之虚损得以恢复。所谓“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临床常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又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慢性肝炎,湿热余邪留恋肝胆脾胃,正气受损,临床一般均可见胁下痞硬,或胸胁苦满,或心烦喜呕,或不欲饮食等少阳见症。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乃独取少阳和解枢转之法。方中柴胡、黄芩疏达肝胆,清热化湿;半夏、生姜和胃降浊;党参、大枣、甘草益气升清。本方既治在肝胆,又旁顾脾胃,既清热祛邪,又益气扶正。从而使肝胆之气得以疏泄,脾胃之气得以升降,湿热余邪得以清化。临床使用本方还必须根据辨证而灵活加减。以肝郁气滞为主要表现者,合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甘草)加减;以湿邪困脾为主要表现者,合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湿热壅盛者,选加黄连、茵陈、栀子;气虚较甚者,可选加黄芪、白术、山药;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黄、麦冬、枸杞子;脾胃虚寒者,可选加吴茱萸、桂枝;肝、脾大,有明显血瘀症状者,可选加鳖甲、丹参、归尾,或三棱、莪术。此外,对胁痛较剧者,可选加郁金、乳香、没药、佛手;腹胀胸闷者,可选加木香、石菖蒲;嗳气呕逆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食欲缺乏者,可选加山楂、麦芽;齿鼻衄血者,可选加黄连、地榆、白茅根。总之,均可根据临床情况而随症化裁。

病案举例

例一:李某,女,44岁,1980年4月就诊。

自述2年前曾患无黄疸型肝炎,经住院治疗后好转。但近1年来时感头昏乏力,食欲缺乏,间觉肝区隐痛。近半个月因工作劳累过度,上述症状加重。刻下头眩重,胸胁痞满,肝区疼痛,恶心厌油,纳差乏力,大便稀溏,每天2次或3次,小便微黄,舌苔白腻、微黄,脉象弦滑。肝于右肋缘下2厘米,质中等,触痛,脾未扪及。化验:谷丙转氨酶16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0单位,硫酸锌浊度16单位。证属脾虚湿困,肝失条达。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化湿。

处方:柴胡12克,黄苓12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苍术12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广木香6克,石菖蒲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4片,大枣4枚。每日1剂,煎服。

以上方加减,连服50剂,诸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

例二:邵某,女,49岁,1979年3月就诊。

1976年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中西药治疗3个月,黄疸消退,但肝功能始终未恢复正常。几年来反复发作肝痛、乏力、纳差。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检查:肝于右肋缘下2.5厘米,质中等,压痛,脾刚可触及。化验:谷丙转氨酶12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2单位,硫酸锌浊度12单位。刻下面色萎黄,两眼干涩,头昏乏力,腰膝酸软,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肝区隐痛,口干口苦,不思饮食,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欠润,舌根有黄苔,诊脉弦细数。证属肝肾阴虚,湿热留恋。治宜滋肾养肝,理气健脾,佐以清热化湿。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党参12克,郁金10克,黄连6克,生地黄24克,栀子10克,白芍12克,牡丹皮10克,当归12克,甘草6克,枳壳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煎服。

上方连服20剂,肝区疼痛、五心烦热等症均大为减轻。仍头昏乏力,夜寐不宁。原方加阿胶12克(烊化兑服),五味子6克。续服20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4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5单位,硫酸锌浊度8单位。仍以原方加减调治2个月余,遂痊。观察5年,患者一直身体健康,肝功能检查正常。

例三:张某,男,38岁,1980年11月就诊。

患乙型肝炎6年多,肝功能检查多次不正常。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刻下面色晦暗,右颈部有蜘蛛痣1颗。自觉头昏倦怠,胁肋刺痛,胸腹胀满,足跗微肿,大便先硬后溏,每天1次或2次,小便微黄,舌质青紫、边有瘀斑,舌苔薄白,脉象弦涩。检查:肝于右肋缘下2.5厘米,中等硬度,压痛,脾于左肋缘下1厘米。化验:血清白蛋白32克/升,球蛋白36克/升,硫酸锌浊度14单位,谷丙转氨酶180单位。乙型肝炎表现抗原(HBsAg)阳性。证属肝郁久羁,脾失健运,气血瘀凝。治以理气疏肝,健脾化湿,活血消瘀。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郁金12克,丹参15克,三棱6克,莪术6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鳖甲15克,当归尾12克,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

以上方加减,服药30余剂,胁肋疼痛及腹胀等症均较前减轻,仍感神疲乏力,纳差。原方加黄芪24克,鸡内金10克(研末冲服)。续服30余剂,自觉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复查肝功能:血清白蛋白40克/升,球蛋白34克/升,硫酸锌浊度10单位,谷丙转氨酶60单位。以原方加减再服30余剂,肝缩小至肋下0.5厘米,质较前软,脾未能触及。检查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旋即恢复工作。

例四:赵某,男,50岁,1981年12月就诊。

患慢性肝炎3年多,曾住某疗养院疗养,用各种护肝西药治疗,但肝功能多次化验不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刻下头昏乏力,神疲纳差,肝区隐痛,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大便稀溏,小便淡黄。舌暗红,苔白,脉象弦缓。检查:肝于右肋缘下1.5厘米,脾未触及。化验:谷丙转氨酶8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4单位,硫酸锌浊度12单位。证属脾胃虚寒,土壅木郁。以温胃散寒、疏肝理脾为治。

处方:柴胡12克,郁金10,黄芩10克,党参12克,吴茱萸6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广木香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草6克,生姜4片,大枣4枚。每日1剂,煎服。

服药15剂,病情明显好转。原方加黄芪20克。续服20余剂,临床体征及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