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特点

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特点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经脉,就是手三阴三阳的经脉和足三阴三阳经脉的总称,是经络的主体,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经脉,其主要特点简述如下。如胸腹部第二三侧线分布着足阳明和足太阴经;胁部及腰的侧面分布着足少阳和足厥阴经;背腰部分布着足太阳经;而足少阴经虽然贯脊行于腰部,其外行经脉则分布于胸腹第一侧线。结合十二经脉分布于脏腑的原则是脏属阴,腑属阳。

十二经脉,就是手三阴三阳的经脉和足三阴三阳经脉的总称,是经络的主体,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经脉,其主要特点简述如下。

1.循行规律及特点

(1)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总的规律:手的三阴经从胸走手;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头;足的三阳经从头走足,足的三阴经从足走胸(图2-2)。列示意图如下:

图2-2 十二经脉走行方向的总规律

(2)十二经脉的流注与衔接:十二经脉的循行次序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

从以上循行可以看出,十二经脉从肺经开始又经循行流注回到肺经,形成十二经脉的循环系统。各经在身体上相连接的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经脉的特点,即阴经与阳经相接于四肢末端;阳经与阳经相接于头面部;阴经与阴经相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按以上主要循行规律,自肺经循行开始,依次流传至各经,构成了一个往复循环,周流不息的连贯通路,即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图2-3)。

图2-3 十二经脉流注循环系统示意

2.十二经脉分布情况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四肢分布规律:手、足三阴经分布在四肢内侧,其规律是太阴经在前,少阴经在后,厥阴经在中行(只足三阴经中太阴与厥阴在内踝上8寸以下至三阴交之间有一段前后交叉)。根据阴经与阳经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其排列规律是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图2-4)。

图2-4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2)躯干部的分布特点:基本分布原则是阳明、太阴行身之前;少阳、厥阴行身之侧;太阳、少阴行身之后。如胸腹部第二三侧线分布着足阳明和足太阴经;胁部及腰的侧面分布着足少阳和足厥阴经;背腰部分布着足太阳经;而足少阴经虽然贯脊行于腰部,其外行经脉则分布于胸腹第一侧线。并于前后正中线的任督二脉的分布相联系。

(3)头面部的分布特点:头为诸阳之会,故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如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头面之前;手足少阳经分布于侧头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后头及项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颊部。除手足阳经直上头面部外,有两条阴经亦上行头部,即手少阴经脉从心系、上挟咽、上行于目系;足厥阴经脉沿喉咙之后,深入颃颡,连于目系上行,与督脉会于颠。但阴经经脉上行头面的特点是深入内层组织而不在浅表部位。

(4)与阴阳、脏腑、五行的联系特点:阴阳将十二经脉分为六组,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关系,相互配合的原则是太阴配阳明、少阴配太阳、厥阴配少阳。再分手足经脉即成六组表里相合的关系,即手足三阴经为里,手足三阳经为表。结合十二经脉分布于脏腑的原则是脏属阴,腑属阳。每一条经脉必与一脏腑相联系,直属某一经脉的脏腑称为“所属”;相表里经的脏腑,称为“相络”,这种“属”一个脏腑和“络”一个脏腑的关系,叫做脏腑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除按阴阳表里和脏腑属络关系分类外,还用五行生克原理,来说明各经脉脏腑之间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按五行学说进行分类,并作为针灸辨证治疗上的一种理论依据(表2-1)。

表2-1 阴阳经脉脏腑配合五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