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建华医案

杨建华医案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某,男,39岁,于1989年3月17日就诊。水煎服,六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守方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正常,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以前方改为丸剂,每丸5g,早晚服用。随访半年未复发。本病关键在于脾胃的功能障碍,肝脾不和,脾肾两虚,寒热夹杂,病变主要在脾胃和大肠。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诸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当以维护胃肠气机调畅为首要,或可用疏肝理脾,或可用温阳化气,或可用散寒除湿之法。

王某,男,39岁,于1989年3月17日就诊。1年来,因饮食不慎受凉,常发生腹痛,腹泻,一日二次至三次,肠鸣,有时便秘不畅,腹部不适,嗳气,纳差,自汗,多尿,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弦。粪便镜检基本正常,胃肠道X线检查,显示胃肠道运动加速,结肠袋形加深,张力增加,降结肠以下呈线样阴影,诊为肠道易激综合征。证属肝脾不调,虚实夹杂。治宜调和肝脾,泄热温阳。

处方以乌梅丸加减:乌梅15g,党参10g,细辛1g,桂枝4g,制附子6g,干姜3g,川椒10粒,姜黄连4g,盐黄柏4g,当归6g,薏苡仁15g,山楂20g,五味子10g,炙甘草2g,陈醋30ml,白蜜10ml(两味兑入煎好的药液中)。水煎服,六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守方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正常,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以前方改为丸剂,每丸5g,早晚服用。随访半年未复发。

解析:《伤寒论·厥阴病》:“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病关键在于脾胃的功能障碍,肝脾不和,脾肾两虚,寒热夹杂,病变主要在脾胃和大肠。方用乌梅丸加味,方中用乌梅、陈醋,酸平以滋肝,涩肠生津,缓急止痛;配以花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以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寒以清肠热,佐以当归、党参、白蜜以养血益气,则祛邪而不伤正,扶正有助祛邪。全方合用,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寒热平调。

【总评】

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临床表现,多属于祖国医学“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本病发生多责之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常而致脏腑虚弱或功能失调,影响到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及大肠传导失司而发病。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往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亦可见脾肾两虚,寒热错杂,湿阻痰凝。健脾疏肝为其治疗大法,同时针对不同病机可施以脾肾双补、化湿祛痰等治法。尤需注意的是,引导患者调畅情志,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在本病的恢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以上病案中,案1为枢机不利,气结不行,治宜和解少阳,转枢气机。案2为肝气不疏,横逆犯脾,发为泄泻,故治以疏肝解郁,柔肝止痛。案3为表里皆寒,治宜辛温以解内外之寒盛。案4为肾阳虚衰,下焦阴寒,水湿不化,治宜温阳散寒止痛,化湿行水止泻。案5为肝脾不调,寒热错杂之证,治以调和肝脾,温阳泄热。

以上方药,小柴胡汤侧重于和解少阳,条畅气机,使气畅津行,大便自下。四逆散重在疏肝解郁,柔肝止痛,《医宗金鉴》云:“……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乌头桂枝汤适用于内外寒盛之泻泄。真武汤温阳散寒止痛,功以化湿、行水、止泻。乌梅丸适用于久病之寒热、虚实错杂之证,重在调和。诸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当以维护胃肠气机调畅为首要,或可用疏肝理脾,或可用温阳化气,或可用散寒除湿之法。治疗时宜中病即止,慎防温燥伤阴,或寒凉碍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