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引的妙用

药引的妙用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处方用药,配伍严谨,尤应重视“药引”。因此,他处方严密,配伍精当,尤对“药引”的选用,更为讲究。而且同一药物,于炮制以后又会有不同的作用。“药引尚可起到矫味和减低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总之,不同的疾病可以根据不同的证情选用药引,才能有的放矢,起到增强药效、祛除疾病的目的。有些药引需要病家自己寻找时,应当详细说清,以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剂量,决不能喧宾夺主,忽视整个处方的配伍。

中医处方用药,配伍严谨,尤应重视“药引”。生姜、大枣、葱白、茶叶、红糖等是常用的“药引”,已为人知。孙老常云:“用药如用兵,善于用兵者,足智多谋,用兵如神,指挥打仗,方能节节取胜。善于用药的医家,切中病机,用药如神,医治疾病,才能药到病除。大黄能起沉疴,人参可杀人命,古有明训。如果辨证不明,泛泛用药,往往有害无益。用之得当,虽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亦成良药。”因此,他处方严密,配伍精当,尤对“药引”的选用,更为讲究。

药引和中医方剂的组成有关,其中并包涵着“归经”学说。

中医的归经学说,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的。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周身,通达表里,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不同的药物所发挥的作用,与各个脏腑和各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用药的理论根据,也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归宿。如小儿发生咳、哮喘、肺炎呼吸道病变时,当用桔梗、杏仁、黄芩、桑白皮等入肺经的药物来组成方剂,藉以更好地发挥方剂止咳定喘的疗效。因此,按经用药是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中医药学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辨证按经用药,首先要针对病情,使用要讲究科学,既要知常,也要达变”。常用的引经药,如木通、黄连入心经,黄柏则入小肠经,柴胡入肝经,青皮则入胆经,苍术入脾经,石膏则入胃经,桔梗、杏仁入肺经,白芷则入大肠经,肉桂入肾经,滑石则入膀胱经,钩藤入心包经,连翘则入三焦经。木香入冲脉经,王不留行入任脉经,黑附子入督脉经,川续断则入带脉经。上肢用桂枝,下肢用牛膝,头面用川芎,腰部用桑寄生,命门用补骨脂,丹田用砂仁,骨髓用熟地黄,尿道用甘草梢,胞宫用童便。这是一般原则,而不能错用。如太阳经病应用羌活、防风为引,而不能用阳明经病的升麻、葛根,用错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即便是同一归经的药物,作用也各有别。如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是归入肺经的药物,而黄芩主要是清解肺热,干姜则温散肺寒,百合能补肺虚,葶苈子则泻肺实,寒热虚实迥然有别。而且同一药物,于炮制以后又会有不同的作用。如大黄生用(后入)则峻泻,熟用则清胃肠之热。甚至同一品种的药物,其不同的药用部分,又有不同的作用。如麻黄发汗,麻黄根则止汗;当归身补血,当归头止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则和血。还有同一药物其用量不同,则作用又有差别。如红花重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外感误服补药,可致闭门留寇,引邪入里;瘟疫妄投桂附,犹如抱薪救火,益增焰势;虚火误投辛温,则劫津耗液,筋肉失濡;寒客妄用凉剂,则阴翳不去,脾虚气陷。”

归经是指某一药物根据它的性味、颜色归入某一经而发生疗效。推而广之,临床上任何药物,都可进入体内某一部位引达病所,借以更好发挥其功能。别看药引是处方中的配角,它的作用却不可小看,有时甚至能收“药半功倍”之效。例如治疗风寒感冒时在辛温解表剂中加药引生姜2片,葱根3个,可增强解表发汗的作用;治疗风热咳嗽,在辛凉宣肺方中加药引鲜枇杷叶2片(刷去毛,布包),可增强肃肺止咳的疗效;治疗暑热病人,在清暑解热方中加用药引鲜荷叶1角,可增强清暑药的功效;治疗脾胃虚弱的病人,在健脾益气方中加入煨姜2片,大枣5枚,可增强调和营卫的作用;治疗肺阴虚损、热病伤津,在养阴补虚方中加入药引银耳20克,海夫人10枚,可增强滋补调理的作用;治疗小便不畅或尿频急的病人,在清热利尿药中加入药引鲜车前草3株,灯心草3根,可增强清心利水功能;治疗白常用鲜芹菜为引,可助清热透:治疗痢疾常用鲜马齿苋为引,可助清热解毒止痢;治疗神昏窍闭常用鲜石菖蒲为引,则增强宣闭通窍之力。

“药引尚可起到矫味和减低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例如在用川乌、草乌的方中,加入甘草为引,可以降低乌头的毒性;在用天南星、半夏的方中,加入生姜同样可以降低其毒性;在方中加用白糖、红糖、冰糖、饴糖等可以矫味,更适合于儿童的服用;如用龙眼肉包裹鸦胆子吞服,米饭包裹牵牛子末吞服,可以减轻对胃的刺激。

此外,“药引在成药中的应用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既可增强成药的疗效,也可使成药更具有多种功能。”如用薄荷为引煎汤化丸,可以增加疏风清热的作用;用金银箔为引煎水化丸,可以增强镇惊安神的作用等。

药引治疗疾病十分广泛。痧痘惊疳,一向视为儿科四大要证,对药引的妙用更是别开生面。

麻疹北方称疹子,粤人称为子,西北称为糠疮,江南一带称为痧子,治疗方面虽有透达、解毒、养阴三大法则,但重点在透。为了使麻疹很好透达,不致遗毒逗留,可在清热透疹方中采用新鲜的西河柳(又称观音柳)数条为引,以助透发。尤其在麻疹欲陷之际,常用樱桃核10克为引,使其复透,而免陷伏生变。

惊风是一切抽搐疾病的总称,小儿“无惊不变,无惊不走”,常可迅速夺走小儿宝贵的生命,所以前贤认为“小儿疾患无越惊风之险”。若在清热化痰、镇惊息风的处方中加用金银器1件或2件,为引煎煮(实验证明含有微量元素),则可增强镇惊定搐的作用。

疳病是小儿一切虚弱疾病变化转归的结果。积为疳之母,积不治可以成疳,但疳病并非全由积而成。故在治疳的处方中加用干蟾皮为引,常收清热除蒸、消疳除胀之功。

总之,不同的疾病可以根据不同的证情选用药引,才能有的放矢,起到增强药效、祛除疾病的目的。有些药引需要病家自己寻找时,应当详细说清,以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剂量,决不能喧宾夺主,忽视整个处方的配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