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小儿哮喘三法

治疗小儿哮喘三法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哮喘有因寒、因热、因痰、因虚之不同,可分别主以宣肺、通腑、补肾三法。故他对小儿哮喘之因于肺失肃降,痰阻气道,其气上壅而致者,多主张运用通腑法以肃肺气而降顽痰,使喘逆自平。尝用此二法分别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表证较重、喘甚痰多者,均有较好疗效。小儿哮喘之因于风、痰者易治,因于脾肾虚者难医。对因虚而致之哮喘,虽属急性发作,但并无表证,不必从肺论治。经随访年余,未见复发,且患儿身体已日趋健壮矣。

小儿哮喘有因寒、因热、因痰、因虚之不同,可分别主以宣肺、通腑、补肾三法。而且,小儿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治疗中应注意“宣肺而不耗气,通腑而不伤正,补肾而不腻膈”。

宣肺以疏其表

肺主气,属卫,司呼吸,外合皮毛,具有宣发之性。若肺感寒热之邪,其气郁闭不得宣发,则发为畏寒发热,汗闭肤干,甚至咳逆上气等症。孙老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哮喘因外感而发者其病在表,不必定喘,只须发散,发散则表邪尽去,而哮喘自平矣”。治法以宣肺解表为主,常用的有温宣法和清宣法两种。温宣法适用于外感风寒之哮喘,清宣法适用于外感风热之哮喘。在临证时,他还考虑到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选方用药以轻清灵活见长,注意“温清有度,宣发毋过”,以免有伤小儿正气。

例1:赵某,女,2岁。哮喘由感寒而发,2日来始则畏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咳嗽气粗。继则哮喘发作,伴有痰声,喘甚时面色青滞,唇口发绀,舌苔白厚,指纹晦暗不明。证属风寒外束,肺失宣和,痰气交阻,上壅气道。治以宣肺解表,利气化痰。

处方:紫苏叶、淡豆豉、法半夏各4.5克,防风、前胡、杏仁各3克,薄荷(后入)、炒枳壳、薄橘红、桔梗各2.4克,葱管3支,薄姜1片。1剂。服后温覆取汗。

二诊:药后汗出溱溱,寒热尽退,哮喘已平,惟咳嗽未止,伴有痰声。肺气已见疏宣,痰浊滞留未化。原方去解表药,加化痰药主之。

处方:炒枳壳、薄橘红、桔梗各2.4克,甘草、郁金、杏仁、炒瓜蒌皮、浙贝母各3克,法半夏4.5克,茯苓6克。2剂。

三诊:咳、痰均减,气息平和。原方去枳壳、橘红,加米炒太子参、茯苓、炒薏苡仁各6克。连服2剂而愈。

例2:黄某,男,3岁。哺乳期曾患有奶癣,2岁始愈。春末感风温之邪,晨起状似畏寒,发热,咳嗽,两颊潮红,旋见哮喘痰鸣,烦躁不安,唇口干绛,舌色红,苔薄白,指纹紫暗。证属风热犯肺,肺郁不宣。治以清宣肺气,化痰利膈。

处方:桑叶络、连翘、牛蒡子、淡豆豉、浙贝母各4.5克,杏仁3克,炒栀子皮、桔梗、甘草各2.4克,天花粉6克。1剂。

(桑叶络:即桑叶曝干脆后,揉去叶片,取其络,功同桑叶而疏通肺络之力尤强。)

二诊:药后身热得汗已解,哮喘渐平,咳嗽、痰鸣均见减轻。原方去栀子皮、豆豉,加南沙参6克,枇把叶4.5克(包)。连服2剂遂愈。

【按】哮喘实证有寒热之分,常因感受病邪而发,其标在表,其治在肺。盖肺虽司气机宣肃,若外邪束肺,肺失宣和,治当疏宣肺气。故外感而发之哮喘,常投以宣肺解表之剂,极少使用定喘降气之品。用药轻清如羽,取上浮宣发之性,以疏利上焦之气。方虽平淡,每获效机。况小儿肺常不足,又宜宣肺而不耗气为上。

通腑以降其痰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此经络之联系也。孙老尝谓:“肺主肃降,功能在于贯通六腑,六腑赖肺气以降之,肺气降则六腑之气皆通;肺气又赖六腑以通之,六腑通则肺气亦降。是以六腑惟以通为用,肺气亦以降为和也。”故他对小儿哮喘之因于肺失肃降,痰阻气道,其气上壅而致者,多主张运用通腑法以肃肺气而降顽痰,使喘逆自平。用药缓而不峻,峻则大泻。他又云:“小儿如新生雏犊,脏腑娇嫩,纵是实证,亦非大实,且小儿病理变化易虚易实,尤须注意通腑而不伤其元气。”

例:费某,男,2岁半。形体肥胖,蕴有痰湿,呼吸常伴痰鸣。近因感受外邪,温温发热,咳嗽哮喘,声如曳锯,甚则咳呕黏痰,腹胀,舌红,苔薄黄,指纹晦暗不明。证属肺失肃降,痰阻气道。取通腑法以肃肺气,肺气降则痰亦下行矣。

处方:郁李仁、瓜蒌仁、杏仁、制半夏各4.5克,枳壳、淡竹茹各3克。1剂。煎汤送服礞石滚痰丸(研碎)2.4克。

二诊:药后频转矢气,旋解溏便少许,腹胀已消,痰声亦敛,咳喘顿平。显系腑气已通,肺气亦降。肺主气之宣降,能降自亦能宣,故又收汗出热退之效。素有痰湿,脾虚欠运,理宜缓则治本,重在健脾,稍佐益肾。

处方:米炒太子参、茯苓、炒白术各6克,制半夏、覆盆子、山茱萸、炒苍术各3克,甘草、陈皮各2.4克。连服5剂。继以八珍糕调理1个月。经随访数年,未再复发。

(八珍糕:潞党参、茯苓各30克,黄芪、炒白术、天冬各18克,当归9克,熟地黄15克,砂仁4.5克。上药共研极细末,加入如药量3~4倍重的炒米粉或炒面粉,用适量麻油、糖拌和,压模成糕,每块约重9克。早起、午后各服1块。)

【按】就本病常法而言,在用药时应考虑到宣中有降,降中有宣。但表邪束肺,应以“宣”为主,宣则腠理疏泄,邪从汗解,肺气相应通调;若顽痰阻塞气道,当以“通”为主,通则痰浊下行,肺气随之宣畅。尝用此二法分别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表证较重、喘甚痰多者,均有较好疗效。某夏有一女性成人患重型乙型脑炎,极期过后,上呼吸道严重感染(大肠埃希菌感染),气管分泌物极多,常堵塞气道而喘憋。气管切开后,脓性黏痰胶固不出(常需吸痰),乃用礞石滚痰丸方,改丸为汤,插管鼻饲,连灌2剂,浓痰显著减少,气道通畅。益信“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即所以泻肺”之理也。

补肾以固其本

小儿哮喘之因于风、痰者易治,因于脾肾虚者难医。向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之说。言其缓治者,示人以法亦示人以难治之意也。对因虚而致之哮喘,虽属急性发作,但并无表证,不必从肺论治。因此类患儿多属先天不足,肾气(阳)虚弱。“肾为气之根”“吸入肾与肝”。肾虚则元气不足,或摄纳无权,必致影响气之出入。其中兼有脾虚症状者,亦与肾虚有关。故对此类患儿多主张以温肾为主,扶脾为辅。此“沃枝叶不如培其根本”之意也。

例:王某,男,6岁。2年前,常在季节转换或气候变化时发生哮喘。迩来又急性发作。诊见儿体孱弱,面灰不泽,眼睑轻度浮肿,精神委顿,入寐即寤。手足欠温。哮齁之声达于户外,吸气时喉中如水鸡声。干咳无痰,纳食不馨,大便多溏,舌胖嫩、苔薄白,脉沉细。此肾虚不纳之候也。急宜补肾固本,勿拘“急则治肺”之说而因循误事。

处方:紫河车、坎炁、煅龙骨各9克,五味子、炙甘草、制黄精各6克,鹿角霜、野山参各3克,制附片、肉桂各1.5克。共研极细末,每日3次,每服6克,开水调服,3日服完。

二诊:药后哮喘显著减轻,精神转振,寐时安适,纳有增加,咳嗽较疏,略有齁声。守方月余,日渐平复。经随访年余,未见复发,且患儿身体已日趋健壮矣。

【按】本例病本在于先天不足,肾虚不纳。故运用紫河车、坎炁、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温补元阳,加入野山参、甘草、黄精等大补元气,少伍肉桂、附子以鼓舞阳气,五味子、龙骨以收摄肾气还纳命门。此方虽补,但补而不骤,温而不烈,无滋腻燥热之弊。小儿稚阳未充,用此类药物又有扶阳助长之功。笔者曾用此方酌情加量治疗成年人支气管哮喘3例(1例合并肺气肿),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有2例缓解后2年未发。

小儿哮喘关系到肺、脾、肾三脏,“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已成定理。就治肺而言,有虚、实、寒、热之分。肺实者以宣、通肺气为主,肺虚者以补益肺气为主。肺虚哮喘,本文未加论述。孙老认为,哮喘属肺虚者,补肺不若健脾,虚则补其母也。同时,他还主张在健脾的同时适当补肾。补肾又重在温肾,以求补火生土,土旺生金,似乎疗效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