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谨臣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简介

孙谨臣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简介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父孙谨臣,名闻乡里之小儿医也。里有儿科名医姜继臣先生与先祖交谊至厚,过从密切,先父慕其名,并崇钱乙、万全之术,乃从姜氏习儿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老年中医,先父曾被选为仪征县第三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所幸传子、授徒各一人,其基本经验已口传心授。其医疗道德、作风与学术思想,堪为后人所法。经先父治疗,如斯重症,一周后即履险如夷。近几年来,已陆续整理出“孙谨臣诊治麻

先父孙谨臣,名闻乡里之小儿医也。仪征市十二圩人。生于1885年,卒于1973年,享年89岁,行医69年。少年时曾攻举子业,后因废科举,兴学堂,乃随先祖瀛莱公学医。里有儿科名医姜继臣先生与先祖交谊至厚,过从密切,先父慕其名,并崇钱乙、万全之术,乃从姜氏习儿医。凡五载,艺大进。弱冠之年,悬壶于市。时十二圩为淮盐之集散地,人口云集,生意兴隆,未几先父即以崇尚医德、善医儿病而名闻遐迩。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始终以医疗为职业,深得群众信仰,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老年中医,先父曾被选为仪征县第三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先父早年因忙于诊务,无暇写作,晚年又精力不济,艰于动笔,生平无著作传世。所幸传子、授徒各一人,其基本经验已口传心授。徒为刘弼臣同志,现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老中医经验学术继承研究室主任,已教授数以千计儿医。就先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而言,已见花繁叶茂矣。

先父早年受张仲景、孙思邈、龚廷贤诸家之训,新中国成立后又受中医政策之感召,极重医德,并效秦越人“为儿医”之志,潜心此道,活儿无算。其医疗道德、作风与学术思想,堪为后人所法。

重医德治危济困

先父尝谓“古人有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医所以活人寿世者也”,认为小儿“族则以嗣宗,国则以承业,乃一代蓓蕾也”。凡有诊视,不分贵贱,必悉心治疗。唐·孙思邈极重医德,曾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贫贱贵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龚廷贤亦谓:“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贫富而我为厚薄哉。”先父常用此律己,也以此诲人。1931年,江苏省水上公安队十九分队队长陶唐、法学士吴冶民之子,相继身染重疾,延先父诊治,几经设法,力起沉疴。陶、吴二氏合以楹联、匾额鸣谢。其匾题为“思邈心传”(思邈即孙思邈,隐喻孙姓),其联曰“升降宣通,收功于精奇严谨;望闻问切,妙用在佐使君臣”(上下联最末一字嵌入先父谨臣之名)。尚有宋如赠送之“推诚保赤”,李鹏卿赠送之“功资保育”,余秉塘赠送之“德颂二天”等匾额,皆感其治病救人之德也。

凡赤贫来诊者,则分文不取。对无钱配药者,恒解囊相助。生平好施舍,能急人之难。里有“同善堂”(慈善机关)者,施“薄皮材”(用薄木板钉制之简易棺材),供贫民死者收敛。先父每年捐助一百大洋给该堂置备棺木。冬季常出资向米号购进定量米票(票面为三升、五升、一斗),遇有告贷,即随时施舍。吾家后身有贫民窟,名“奤子街”,凡有疾者,无一不免费应诊,并常以钱米赒济。1937年年底,先父避兵燹于新民集周家老庄,十二圩住房门户关扁,某日大奤子街棚户不幸遭祝融之灾,几成一片焦土。当地群众皆谓:“孙先生一家在外,咱们要保护他的房产。”有登上屋顶泼水者,有向门上泼水者。经此一场大火,吾家门楣虽焦,但火焰末入,赖以幸存。

先父为人耿介,重气节,不与俗浮沉。1941年前后,十二圩汉奸、恶霸王子安有子1~2岁,夏得暑痉,神志昏迷,已奄奄一息,用草席置于地上,急延先父诊治。因思虽是其子,但儿无过,乃为之治疗,竟挽生命于垂亡。王万分感激,见吾家匾额甚多,亦思附庸风雅,得以名与匾存,向先父表述其意。先父耻与交往,更不欲其臭名沾污吾屋,乃以屋破家寒,不相映衬为辞,而婉言拒之。

精医术探幽发微

先父一生好学不倦。他尝谓:“学艺不成,等于厮混。”清代温病学家叶桂云:“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物为刀刃也。”他常以此说自勉,愈勤于学,亦愈精于业。地有名医王瑞芝、梁星魁、赖郑卿诸先生,均与先父相友善,诊务之暇,谈医论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不互相诽谤、排斥。是时身处尔虞我诈之世,有此风格,实难能又难得者也。

先父长于治疗小儿麻、痘、惊、疳四大重症,并对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肺系疾病有深入研究,且善于用外治法治疗儿疾。对某些方、药选用,尚有独到之处。

1943年,吾随先父学医,常侍诊在侧,时闻患儿家属盛赞先父某年对某小儿、某成人所患痘疹有判吉凶、决死生之明。据云有一产妇在夏月坐褥期间感染天痘,痘破生蛆,经先父外用肉汤洗浴,内服补药托里,未几即收敛结痂而愈。1944年春,十二圩盐河西王某,时年十八九岁,在新婚之春身染天痘、痘疮密集,“首如戴盔,足如穿靴”。经先父治疗,如斯重症,一周后即履险如夷。

小儿之恙,以脾胃病、肺系病最为多见,先父一生致力于此者十之六七,终能成竹在胸,运用裕如。他根据小儿“稚阴稚阳,易虚易实”这一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之阴阳亦很薄弱,一旦脾胃有病,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而主张治理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养胃为主,不轻用攻伐。他尝谓:虚证宜补,但不可骤补,必须补中寓泻;满证宜消,但不可剧消,必须消中兼补;湿证宜燥,但不可太燥,必须燥中寓濡;阴虚宜滋,但不可过滋,必须滋中潜化。执此四端,尚须以“扶阳”为第一要义,斯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矣。

他治疗小儿肺系疾病,认为必须根据肺气病变之表现,辨清系以肺气失宣为主,抑以肺气失降为主,而后确定调节气机升降之主次。并须掌握小儿“易寒易热”之病理变化及肺“恶寒畏火”之个性特征,从而恰切掌握“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均“不可过剂”之治疗尺度,此即肺系疾病诊治之要诀也。

综上所述,其基本思想是:明确小儿与脏腑之生理、病理特点,灵活调节消与补、阴与阳、燥与濡、寒与热、升与降之间的辨证关系,立法、遣方、投药如珠走盘,运用灵活,以适应治病之需。

阐医理口传心授

先父积69年之经验,从未秘不传人。每有所获,即与同道交流。抗日战争期间,有中青年中医登门求教者,不论亲疏,咸接待之。传必详尽而后已。1944-1947年,吾与弼臣同在诊室侍诊,临证时悉心指点,深究望闻问切之精,详述理法方药之义,使理与病联,学有所悟,而豁然贯通焉。晚餐后,孤灯不孤,先父常唤弼臣和我,围灯而坐,论古籍,述心得,谈医话,听则不厌,学而忘寝,如是者三易寒暑,虽事隔40余年,至今仍记忆犹新。所留临证笔录,在1976年防震抗震期间,保管不善,大部霉烂,尔后只抄录其中字迹尚清、并能一页一页揭开者,余则无法收拾,殊为可惜!近几年来,已陆续整理出“孙谨臣诊治麻疹的经验”“孙谨臣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经验”“孙谨臣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经验”“孙谨臣运用连附六一汤的经验”“孙谨臣运用外治法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等论文10余篇,已先后在全国和省级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受到各方面重视与关注。全国已有27个省和直辖市数百次来鸿,企望继续撰文介绍经验。去年还收到美国旧金山中华武学院(内设中医、针灸、方药、推拿、气功、武术等学科)中医蒋云仲教授来函寻方问药,盛赞祖国医学之发展,诚不负先父多年之苦心孤诣也。

孙 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