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痢疾的辨证论治

谈谈痢疾的辨证论治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对痢疾的属寒属热问题,应根据整个脉症辨而分之。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由湿热内蕴与饮食停滞所致。如不顾表,而专治痢易导致表邪内陷,加重病情。这是痢疾之新感之属热、属实者必须遵循的法则。8.小便赤涩者利之 利小便是治疗泄泻的方法,对治痢疾来说,是禁用的。但在湿热内蕴、小便赤涩的病例,清热利湿之品可配于其他治痢方中,有助湿热的排泄,使症状好转。

一、辨 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诸病皆然,痢疾当然也不例外,只有如此才能提高疗效,药不虚发。所以喻昌谆谆告诫我们说:“凡治痢不分标本先后,概用苦寒,者医之罪也”“凡治痢不审病情虚实,徒执常法,自恃专门者,医之罪也”。凡治痢不分湿热所受多寡,辄投合成丸药误人者,医之罪也”。这说明了对痢疾的治疗,应从整体着眼,全面观察,不斤斤于局部的病变,执板方以治活病,应针对病程的新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受邪的多寡,详细诊断,机动灵活地辨证施治,方能收到相应的效果。兹就辨证方面,扼要地提出以下几条。

(一)辨表里

1.表证 表证多见于痢疾初起,是机体和病邪相互对抗、相互斗争的时候出现全身症状。如恶寒恶风,发热,头痛,身楚,脉象浮数,舌润苔薄白或无苔者,多属表证。

2.里证 表证已除,邪转入里,里急后重,下痢赤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口燥舌干。

(二)分寒热

1.寒证 下痢白多红少,口淡不渴,便如鸭溏,小便清利,腹痛而坠不甚,苔白而润,脉象迟弱而沉,《千金方》谓:“冷痢”。

2.热证 下痢鲜红或红多白少,畏热喜冷,烦躁渴欲饮水,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舌苔垢腻或质绛紫,脉象滑实有力,多属热证。一般又区分湿胜、热胜,以脓血之多寡而分辨。如热胜于湿,大便血多于脓者,称“赤痢”;湿胜于热者,大便脓多于血,称“白痢”;湿热交争,大便脓血相混,称“赤白痢”。

(三)区赤白

对于痢疾色赤白,有人认为白痢属寒,赤痢属热。但仅凭这一点来判断寒热是不够恰当的,红痢也有属寒的。如《伤寒论》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其第307条亦云:“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便是红痢属寒的一个例子。同样,白痢也有属热的。所以对痢疾的属寒属热问题,应根据整个脉症辨而分之。正如何秀山所说:“痢疾一证……不可据赤白分寒热,当以舌苔、脉象辨之,大抵赤属血,白属气,赤白相杂,气血俱伤。”

(四)察虚实,别新久

1.虚痢和久痢 形体薄弱,面色苍白,体倦无力,精神萎靡,舌淡无苔,脉象细弱或数而无力,或老年脾虚,或久病缠绵。

2.实痢和新痢 形气壮实,病发突然,腹满而痛,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垢腻,脉象滑实有力。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由湿热内蕴与饮食停滞所致。所以,在治疗上以清热泻火、导滞化湿为主,佐以调气和血之品。刘完素曾谓:“治痢宜和血勿伤血,血和则便脓自愈。宜调气,勿破气,气调则后重自除。”和血调气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战胜痢疾,切忌伤血破气损机体的抵抗力。否则,虽能取快于一时,反而助长病势,而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本病初起宜通,久痢宜涩,此为治痢的一般常法,但不到滞净湿清的阶段,决不可妄投固涩。若久痢后期出现气虚下陷、虚坐努责而无余邪者,方可议用固涩或补脾补肾,早期切忌应用。在治疗当中,要时时刻刻照顾胃气。故谚有云:“见痢莫治痢,提防伤胃气。”这说明了中医治病对患者的消化营养等方面是一向注意的。

1.有表证者宜疏之 “疏”指“疏解表邪”而言,适用于痢疾的前驱期。有表证者宜先解表,表解则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如不顾表,而专治痢易导致表邪内陷,加重病情。所以陈修园说:“外疏通,内畅遂。”如人参败毒散、《医学心悟》治痢散、葛根芩连汤等,使表邪疏散,胃肠通畅,则痢自愈。如表证不重,可于治痢方中加葛根、防风等品,待表解后即去之。这是前人常用的一种经验,喻昌崇之为“逆流挽舟”法,在临床上能获得热退痢止的效果。但必须知道,解表药非本病之正治法,无表证者不宜用之,同时宜配以舒里清肠之品。

2.新感而实宜通之 即《黄帝内经》“通因通用”之法。它的范围比较广泛,不是单指通畅大便而言,举凡“消食”“导滞”“调气”“和血”诸法,均属于通之范畴,适用于痢疾初起属热、属实挟有积滞者。方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或小承气汤加木香等方,以清除肠内积滞。如所下已畅,症见轻快,再予以和胃清肠之品,以扫其余焰。

3.有热者宜清之 “清”指“清热解毒”而言。此法为治痢法中之主要一环,适用于热痢疫痢,火郁湿蒸,病毒炽盛。方如香连丸、白头翁汤。斟酌病情再配以金银花、地榆、苦参、生地黄等品,以凉血滋阴。此类药不但有抗菌作用,可消灭致病因子,同时对壮热神昏惊厥等症状的疫毒痢能加以控制,防止病情恶化。如果神经症状严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亦可酌情选用。

4.因于气者调之 “调”指“调理气机”而言。此类药物有疏肝和胃、防腐制酵、缓解疼痛之效,有助胃肠消化,解除腹胀、里急后重。方如芍药汤,或配以枳壳、木香、青皮、川厚朴等品。

5.因于血者和之 “和”指“和血”而言。此类药物有祛瘀生新之效,对病邪侵损肠壁而出现的腹胀,有缓解及改善局部病变的作用,如当归、白芍、延胡索等药。临床上常与理气药并用,有相得益彰之效。古人所谓:“血和则腹痛自止,理气则后重自除。”意即在此。

6.因于寒者温之 “温”指“温阳健脾”而言,适用于慢性病例久治不愈,正虚脾弱,腹部冷痛,四肢不温,舌淡口和,脉弱沉迟等一系列虚寒症状。方用附子理中汤或香砂六君子汤,以温中散寒,扶阳健脾。但一般新感及热痢、疫痢均在禁忌之例。

7.因子虚者补之 古云:“痢无补法”。这是痢疾之新感之属热、属实者必须遵循的法则。若久痢不止,体羸脉弱,津液枯竭,虚坐努责,或脓血杂下,泄利无度,有滑脱不禁之状,温补固涩在所必用。方如真人养脏汤、桃花汤等。若痢久脱肛,中气下陷,可酌加升麻、桔梗等药,以升提之,或用补中益气汤。

8.小便赤涩者利之 利小便是治疗泄泻的方法,对治痢疾来说,是禁用的。但在湿热内蕴、小便赤涩的病例,清热利湿之品可配于其他治痢方中,有助湿热的排泄,使症状好转。如六一散甚为合拍,但燥湿渗湿之品总宜排除不用为是。

9.噤口痢 痢疾不能饮食或呕不能食,为“噤口痢”。本证有虚实之分。其属实者,多由湿热壅塞胃口,治宜辛苦通降。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若胃气虚弱,夹热邪秽气上冲而致者,治宜邪正并顾,用开噤散或朱震亨黄连人参汤频频饮呷,或用人参、石莲子等煎汤强呷。久痢胃虚气逆,呕恶不纳,当以和养胃气,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陈仓米、姜汁等,或以藕汁煮熟加砂糖频服,兼进多年陈仓米稀粥调其胃气。外用方:用大田螺捣碎如泥,加入麝香少许,敷于脐上。

三、治痢四忌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痢疾的疗法找到了一些治疗规律及禁忌法则。如倪涵初提出的治痢四忌:忌温补、忌大下、忌发汗、忌分利。这些禁忌法则,对我们医务工作者在治疗痢疾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这些疗法不是治痢的一般常法,应用机会较少,如果我们未能掌握病理机转、病程久暂、体质虚实等,只为了取一时之快,急于求效,妄投温补、汗、下、分利等法,会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使病情恶化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正确地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此四法亦有施用的机会,并非绝对禁忌,熟记这些法则是有一定好处的。

四、方  选

1.人参败毒散(《金匮翼方》) 人参、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茯苓、枳壳、桔梗、炙甘草、陈仓米。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今多改作汤剂。

按:本方为扶正祛邪、发散风寒而兼利湿的方剂。以人参补气,兼助羌活、独活、紫胡、前胡、川芎鼓邪外出;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和诸药。本方乃“陷者举之”之法也。虽为解表之方,不治其痢而痢自愈。故喻昌赞崇之为“逆流挽舟法”。素体不虚者去人参之补。

2.治痢散(《医学心悟》) 葛根(炒)、苦参、陈皮、陈松萝茶各一斤,赤芍(酒炒)、炒麦芽、炒山楂各十二两。研细末,每服四钱,水煎连药末服下。小儿减半。忌腥荤、面食、煎炒、闭气、发气等物。

按:本方有清热化湿、去滞行气之效,宜于痢疾初起。余于临床常改为汤剂,加木香、黄连以增强疗效,颇为应手。

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方》)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水煎服。

按:本方有清肠疏表之效。以黄芩、黄连清热治痢;葛根疏表生津;甘草和中。内外合治,并行不悖。伤于食者,酌加莱菔子、山楂;气滞者,加枳壳、木香;赤痢重者,加地榆、苦参、白头翁;小便赤涩者,配六一散。辨证增损,药随证转,效果卓著。

4.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水煎服。

按:本方用白头翁清血分之热,辅以秦皮之凉涩,二味为凉血止痢之要药;再加黄连、黄柏之清湿热解毒。全方直清里热,是治疗痢疾的专方,对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均有较好的效果。本方加阿胶、甘草则为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金匮要略》用治产后下痢虚极。俞根初有加味白头翁汤,即白头翁汤加白芍、黄芩、鲜贯仲、鲜茉莉花用治赤痢。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变通白头翁汤,方用白头翁、秦皮、鸦胆子、生山药、甘草、三七、生地榆、生杭白芍以治热痢腹痛下重,疗效很好。

5.香连丸(《仁斋直指方》) 广木香、黄连。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至三钱。

按:本方功能清热消炎、防腐制酵,用治细菌性痢疾,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故为一般医生所乐用。本方加乌梅,即新香连丸(系浙江叶任高经验方)。

6.芍药汤(《保命集方》) 白芍、黄芩、黄连、槟榔、广木香、当归、肉桂、甘草。水煎服。

按:本方治痢为一般医者所熟知,在不虚不实、无表邪、无里实的情况下,可采取本方。本方功能调气和血,清热导滞。方中肉桂可以减去。杨素园曾说过:“芍药汤治湿热下痢屡有奇效,其功全在芍药,但桂心亦须减去为妥。”《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年第8期所载《当归芍药汤对203例杆菌痢疾疗效观察》一文中的当归芍药汤,即本方去肉桂、甘草,加地榆而成。

7.枳实导滞丸 枳实、神曲、黄芩、赤茯苓、白术、大黄、黄连、泽泻。共为细末,蒸饼为丸,每服三钱。

按:本方功擅消积导滞。且方中黄连、大黄、黄芩等,均有清热解毒之效,并有抑制痢疾杆菌的功能,可用于痢疾初起。

8.人参养脏汤 人参、白术、肉豆蔻、白芍、广木香、诃子肉、肉桂、罂粟壳。水煎服。

按:本方有温补固涩之功,久痢虚寒滑脱者宜之。初痢忌服,以免留滞病邪,使病缠绵不愈。

9.桃花汤《伤寒论》 赤石脂、干姜、粳米。水煎服。

按:本方用赤石脂以收涩,用干姜、粳米以温中补脾。据笔者经验,本方加乌梅,效果很好。

另外,关于治疗痢疾的单方很多,其中比较有效的,如马齿苋、大蒜、白头翁、苦参、山楂、木槿花、鸦胆子、诃子、夏枯草、大青叶、蓄等。

五、小 结

中医学对痢疾的记载有悠久的历史,如《黄帝内经》所说“肠澼”“泄注赤白”,《难经》的“大瘕泄”,张仲景书中的“热利”“下利脓血”,后世之“滞下”“时行痢疾”等,均指痢疾而言。它包括了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和中毒性痢疾。

本病多流行于夏、秋两季,尤其是气候炎热、暑湿交争、环境卫生不良等,更兼之胃肠宿有积滞,消化道不健康,饮食不节,生冷滥用易招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主要疗法以“清热解毒”“消积导滞”“行气和血”为主。再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我们在临床上较常用的方剂,如香连丸、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等,往往相互增损,合并应用,效果颇为良好。至于真人养脏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对于慢性痢疾在滞净邪尽的情况下,方可用之,否则有恋邪之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