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45岁,河北省宁晋县秦邱村人。1962年6月28日诊。
主诉:饮食欠佳,时有呃气已月余,时轻时重而无宁时,造余就诊。脉象沉实有力,舌苔黄燥而干。询其症状,腹部胀满,大便已数日未解,左下腹可触及索状结燥矢,痛而拒按。此系阳明腑实证,腑气不通故气逆不降,所以呃逆频频不愈。
宗《金匮要略·呕吐哕下痢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7条“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之文。予以大承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大黄15克,枳实12克,川厚朴15克,芒硝10克(另冲),陈皮10克,生姜12克。水煎服。
本方仅服2剂则腑实通,逆气降,呃逆止。惟微现胃纳欠佳,偶现呃逆一二声,改为《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和小半夏汤以降逆和胃而善其后。
处方:陈皮12克,竹茹10克,清半夏10克,太子参10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水煎服。
继服2剂而愈。
按:大承气汤的功能是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我曾利用它治愈久治不愈的呃逆证。本案之治,先以大承气通其腑气,腑以通为补,腑气通则气自降。同时再以生姜、陈皮既可监芒硝、大黄之峻,且兼有和胃降逆之功,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增强了本方的疗效。
查古代所说之哕,即后世所谓之呃逆症,也就是现代医学之膈肌痉挛。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三·呃逆条》云:“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张景岳《类经·卷二十二·刺诸病诸痛五十三》引《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黄帝内经》诸篇,并无呃逆之证。观此节治哕三法,皆所以治呃逆者,是古之所谓哕者,即呃逆无疑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