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脂肪肝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的

脂肪肝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的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物性脂肪肝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微泡性脂肪变和大泡性脂肪变两种。药物性脂肪肝表现为大泡性或微泡性,主要与药物的种类及机制有关。药物性脂肪肝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可缺无或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黄疸等。对于怀疑药物性脂肪肝,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脂肪变、脂肪性肝炎不能完全归结为药物因素。

肝脏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经生物转化后排出体外。药物性肝损是药物常见也是重要的不良反应之一,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肝脏损害,脂肪肝是药物性肝损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临床常见引起脂肪肝的药物有胺碘酮、丙戊酸钠、四环素、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三苯氧胺、他莫昔芬等。药物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脂肪生成增多主要是由于膳食摄入增多、外周脂肪分解生成游离脂肪酸,以及肝脏自身脂肪酸合成增多;而药物性脂肪肝主要是由于药物影响线粒体功能,β氧化受到抑制,进而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由于药物抑制线粒体β氧化和呼吸链,在引起脂肪变的同时,增加肝细胞氧化应激,易于发生脂肪性肝炎,甚至引起肝坏死。

药物性脂肪肝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微泡性脂肪变和大泡性脂肪变两种。微泡性组织学特点为肝细胞内多数小的、囊性分布的脂肪空泡,细胞核仍位于细胞中央,肝细胞呈“泡沫样”改变。大泡性脂肪肝的特点则类似于非酒精性脂肪肝,胞内大的脂滴沉积在细胞质内,将细胞核推向细胞边缘。药物性脂肪肝表现为大泡性或微泡性,主要与药物的种类及机制有关。可卡因、丙戊酸钠、布洛芬、阿司匹林、胸腺嘧啶核苷酸类似物、四环素引起的脂肪肝为多为微泡性脂肪变。胺碘酮、化疗药(如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生物制剂(如西妥昔单抗)多引起大泡性脂肪变。此外部分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一方面可直接影响肝脏脂质合成与分解,另一方面加重全身代谢综合征,导致肝脏脂肪变及脂肪性肝炎。

药物性脂肪肝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可缺无或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黄疸等。临床表现常呈现多样化,与药物种类、剂量、接触时间、机体遗传背景等密切相关,不同药物引起脂肪变/脂肪性肝炎机制和程度不尽相同,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中起脂肪变/脂肪性肝炎程度也不同,可以是大剂量一次用药引起急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衰竭,也可因长期小剂量用药引起慢性脂肪肝。多数情况下,肝功能异常多出现在服药早期,停药后恢复较快。对于怀疑药物性脂肪肝,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脂肪变、脂肪性肝炎不能完全归结为药物因素。因大多数药物引起的脂肪变和脂肪性肝炎,停用相关药物后都可以得到改善,因此停药后复查肝酶和影像学确认改善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由药物引起。药物与脂肪肝的因果关系,因缺乏足够的客观证据,因此临床常常难以推断。对于药物性脂肪肝的治疗首先需权衡利弊判断是否停药,一般停药后4~8周后肝功能及肝脏脂肪沉积能得到明显改善,必要时同时辅以抗炎、保肝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