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初年中医办学权利之争

民国初年中医办学权利之争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成立后,取缔前清教育制度。但以上所有条文中,并无一字提及中医中药。国内中医中药界对此十分警觉。呈请教育部、大部审定,颁行天下,共同遵守,以求医药之统一。本部对于医学只期学术完备,求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然后检疫卫生诸政冀可推行无碍,并非于中医西医有所歧视也,所请另颁中学医药专门学校之处应勿庸议。1915年,上海丁泽周等人发起筹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为第一个得到内务部允准备案的中医学校,1917年正式开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宣统皇帝于1912年2月被迫退位,袁世凯取得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并在北京就职。南京的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由此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民国成立后,取缔前清教育制度。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决心建立现代教育体制。他组织人员将英、美、德、法、俄、日等国学制尽行译出,计划舍短取长,创造适合中国的新学制。但后来发现各国条文与中国当时的情况多不相合。经多方讨论,最后决定主要效法日本学制。[1]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令》,确定了包括大、中、小各级学校以及专科学校等的整个学校系统制度。[2]10月22日,又颁布《专门学校令》,规定了法、医、药、农、工、商、美术、音乐、外语等各专门学校的制度。[3]11月14日,颁布《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规定各公立、私立学校均应呈报教育总长认可,并规定了办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1月22日,颁布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令》(部令第25号)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令》(部令第26号)。1913年1月,颁布《大学规程》,规定了“大学医科之科目”,其中包括医学门与药学门。但以上所有条文中,并无一字提及中医中药。国内中医中药界对此十分警觉。成立于1912年的神州医药总会,是当时国内规模较大的中医药社团,会长余伯陶对学校规程漏列中医中药一事感到十分诧异,于是通函各省,与各地医药团体联系,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此举获得19个省市的学术团体响应。1913年10月,神州医药总会通过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案,联合各地代表赴京请愿。请愿团于1913年11月23日启程,提交了著名的《神州医药总会请愿书》,其中要求:

合词请求贵院呈请大部,统筹全局,准予提倡中医中药。除前次西法学校业已颁布通行外,请再厘定中学医药科目,另颁中学医药专门学校规程。一方以西法补助中学,一方以中学补助西法,相辅而行,互为砥砺,可以富国,可以强种,实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如蒙赞同俯允,则会员等当益加奋勉,共负责任。其进行之筹办,厥有数端:

一则设立中国医药书编辑社。汇集名流,互相讨论,源本圣训,采辑百家,去其繁冗,删其偏驳,编成各科讲义及历代医案、历代医药书提要、历史沿革、医药字典等书。呈请教育部、大部审定,颁行天下,共同遵守,以求医药之统一。

一则开设医院以资实验。中西并重,比较成绩,得失相衡。使优者获交换之益,劣者兴奋勉之思,以求医学之进化。

一则分设补习学校。培植人材以为升入专门之预备。

一则规定诊察手续及方案程式。以免医家之粗率,而坚病家之信从。

一则删补丸散膏丹暨各项药品。画一仿帖,详论性味治验及用法并炮制收藏各法,以杜药肆之冒滥,而得方剂之真相。

一则设立医药藏书楼、药品陈列所。以供各界同胞之参考。

一则设药品化验所。用西人化分化合之法,辨其性质,提撷其精华,以供医家之配合。

一则编辑医学报。参考中西异同得失,并译述各种生理、解剖、卫生、理化诸书,沟通中西,使旧者知墨守之非,新者获砥砺之益,以为增进智识之导线。凡此数者,造端宏大,固非一蹴所能已。然既合众志以成城,万不致半途而中辍。所望贵院、大部通过,各界赞助,则会员等振发精神,共效攘流之助,似于强国保种,不无裨益。至庸医伪药之误人,应如何取缔之处,乃内部行政范围,自有医师法及卫生警察法之规定。大部为全国教育总司,必能下顺舆情,俯加采择,当无畸轻畸重之虞。所有请求、恳请建议提倡中医中药,准予另设专门学校各缘由,除向教育部呈请、议会请求外,理合抄具简章,呈请俯充批示祗遵。不胜迫切待命之至。谨呈。[4]

请愿团到北京后,经人介绍前往教育部向时任教育总长汪大燮递呈请愿书,但汪大燮拒绝接受。请愿团于是另行向北洋政府国务院递呈请愿书。在社会高度关注的当口,汪大燮在12月29日对京师医学会代表谈及此事时竟表态称:“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谓立案一节,难以照准。”[5]但由于舆论界一致声援请愿,广受抨击的教育部不得不于1914年1月8日函复请愿团,辩称:

中国医药上自神农黄帝,下至民国,名医辈出,力起沉疴,活人无数。若能沟通中西医学,以科学方法研究整理,则我国医界必有可观。惟现在世界大同,科学日精,凡讲授专门科学,须以最新学说为衡……此项规定系由临时教育会议共同决议,并由本部延聘医学专家详细讨论,始行颁布。本部对于医学只期学术完备,求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然后检疫卫生诸政冀可推行无碍,并非于中医西医有所歧视也,所请另颁中学医药专门学校之处应勿庸议。[6]

该部复函自称“并非于中医西医有所歧视”,但对另颁中医学校规程的请求根本不予考虑,称原规程经过医学专家讨论,并由临时教育会议议决,如改动应由内务部批示。而1月16日北洋政府国务院也下发批文,态度则较为缓和,批文称:

查中国医学肇自上古,传人代起,统系昭然,在学术上固已蔚为专科,即民生亦资其利赖。前此部定医学课程专取西法,良以歧行不至,疑事无功,先其所争,致难兼采,初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来呈陈述理由五端,尚属持之有故,拟办各事亦均具有条理。除厘定中医学校课程一节暂从缓议外,其余各节应准分别筹办,仍仰随时呈明地方行政长官立案,俾资查考而便维持。[7]

国务院批文虽肯定请愿书列举的中医中药价值,但仍表示“厘定中医学校科程一节暂从缓议”,相当于认可了教育部不颁中医课程亦即不将其纳入教育系统的做法,只是同意中医学校可以在地方立案。中医兴办学校实际仍未获得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但总算开了一扇小门。1915年,上海丁泽周等人发起筹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为第一个得到内务部允准备案的中医学校,1917年正式开学。1918年包识生等也在上海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此后又有多个地方的中医学校陆续开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