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应性皮炎需长期管理

特应性皮炎需长期管理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因素有以下四点。外用药包括糖皮质激素类和目前非激素类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激素使用不超过3~6周,面部及皱褶部位应尽可能少用激素软膏。总而言之,由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因此家长和患儿需学会与疾病共处。

特应性皮炎(简称AD)又称“特应性湿疹”“遗传过敏性湿疹”,特应性皮炎患儿一般自出生起就有不同程度的“奶癣”,成长过程中还常出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往往搅得一家老小吃睡不宁,到处求医问药寻求“根治”。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因素有以下四点。①遗传过敏性:即直系亲属中往往有过敏史,这就使得疾病本身的彻底治愈受到科学发展的限制。②表皮屏障功能缺陷:与患儿的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保养密切相关——部分因素可防可控。③环境因素:呼吸污染的空气、有机化学物的接触、食物添加剂等,都是疾病诱发和加重的因素,往往不受人为因素控制。④免疫功能的异常:患儿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外界环境反应过度的“免疫过激或亢进”状态。该病发病有相对比较典型的阶段性,即0~2岁、2~12岁、12岁以上。每个阶段的皮肤表现各不相同,每个时间节点都有部分患儿症状改善或消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疾病持续终身。

正由于发病因素和病程的特点,在疾病的诊治中,家长正确的态度是和孩子一起学习与疾病共处、合理地将疾病控制。

(1)引发过敏的原因非常复杂,也因人而异。常见的过敏原有食入性的、吸入性的和接触性的。婴儿期的食物过敏原以牛奶、鸡蛋、小麦大豆、坚果、花生较常见,通常于接触2小时内发生荨麻疹、胃肠道或呼吸道症状,接触2~48小时后呈现湿疹的发作。吸入性过敏原包括尘螨、真菌、花粉、动物皮毛屑、空气污染物、汽车尾气、烟草烟雾、有机挥发物等。接触性过敏原包括羊毛化纤类衣物、漂白剂、有机溶剂、含镍饰品等。

目前很多医院都会提供过敏原测试,但结果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医生对过敏原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造成家长草木皆兵,孩子被过度保护。一些国际著名的试剂公司提供的血吸入性过敏原检测,通常能比较可靠地反应孩子应当避免的吸入物;而食入性过敏原,检测呈阴性的一般可以放心食用,而阳性结果的准确率只有40%左右;家长可以在孩子非发病期做小剂量试食加以确定(通常此方法不建议用于强阳性的患儿)。目前尚不能进行食物添加剂过敏原的检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留意和总结,这样对判断过敏原通常更有意义。

(2)除了分析和回避可能诱发加重病情的过敏原以外,患儿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对病情的改善尤为重要。特应性皮炎患儿并非不能洗澡,有时汗液等留存在身体表面反而会加重病情,但沐浴水温和时间应予以控制:在27~30℃时,轻中度患儿控制时间为5分钟,重度患儿控制时间为2分钟。沐浴过程中尽量使用非皂类洗浴用品,以避免屏障的进一步破坏。应至少每天两次使用润肤剂(通常建议使用药房中出售的针对敏感性皮肤的保湿剂),且沐浴后皮肤半干状态下即刻使用,效果更为理想。

国外建议儿童润肤剂用量150~200克/周,成人500克/周;润肤剂成分中含有甘油,效果优于含有尿素;<2岁的患儿不建议使用含丙二醇的润肤剂;含花生及燕麦的润肤剂有时会加重病情,应注意避免。病情重的患儿有时单用润肤剂会增加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必要时可少量使用次氯酸钠抑菌和盐浴去角质。贴身应尽量穿着棉质、柔软的衣服,最好不穿经多次洗涤后发硬的衣物。患儿如穿着过多的衣物,造成体表温度上升加重瘙痒。应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养成拍打而非搔抓以止痒的习惯,对改善病情尤为重要。瘙痒—搔抓—皮疹加重是恶性循环。

(3)抗过敏药物能防治孩子的过敏症状,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抗组胺药分为一代和二代的,一代的如氯苯那敏、赛庚啶、酮替芬等,比较容易引起嗜睡,适用于夜间瘙痒和搔抓重的孩子。有研究认为一代抗组胺药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但对于使用时间已经近50年的药物来说,其相对还是安全的。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通常疗效能维持24小时,症状严重时也可剂量翻倍使用。长期使用抗组胺药的患者需要注意不同药物对肝肾和心脏的毒性。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临床可能需要口服或注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在补充钙剂的同时,短期系统使用激素,对于处于成骨期的青少年来说,并不会有某些家长想象中的很大副作用。

外用药包括糖皮质激素类和目前非激素类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用量通常以指尖单位(FTU)为原则:即0.5克药物涂2%体表面积(相当于两个手掌大小)。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激素使用不超过3~6周,面部及皱褶部位应尽可能少用激素软膏。研究认为,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后每周两次或以上使用润肤剂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皮疹介于炎症和复发之间的亚临床炎症时)作为长期维持疗法,可以预防临床复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初次使用常有短暂的发烫和烧灼感,一般不会引起皮肤萎缩。

总而言之,由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因此家长和患儿需学会与疾病共处。在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的配合下,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和药物,达到控制疾病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骆肖群)

○摘编自《大众医学》201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