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体质概述

中医体质概述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通过21 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合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中医体质学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相对稳定、固有的一些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体质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体质现象的医学文献。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有必要指出,这些只是对体质类型的基本划分,实际应用时各型常彼此兼杂。

体质反映了生命活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中医体质学通过将人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探讨体质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调理体质,为个体治疗和养生提供指导,从而恢复和促进健康。

二、中医体质学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理论,如体质4项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归纳了“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的特点。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 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合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2009年,中医体质辨识法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这是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指出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加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全国所有65岁以上老人将有机会根据体质辨识得到中医药保健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