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中医药服务

社区中医药服务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中西医结合,提高门诊-站点-家庭三站式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度和认可度,促进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医信息系统重点围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一体化服务,充实中医药服务内容。

一、概念

社区中医药服务包括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渗透中医药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体现中医药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并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合理配置和利用中医药资源,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功能。同时,把中医药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等方面给予整合,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坚持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稳步发展。

三、作用与意义

1.社区中医药服务适用于社会健康问题的转型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在社区卫生中的特色来越显现出来,其医疗价值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尤其在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2.社区中医药服务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诊疗方式 中医药服务不仅看到人患的“病”,而是关注“患者”的整体(生活起居、工作环境、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通过剖析,发现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失衡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诊疗逐渐成为现代疾病治疗的新的发展方向。

3.社区中医药服务注重全面干预,提供多样性治疗手段 中医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及病理多样性的特点,所采用的内治和外治法,以及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达到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

4.社区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具有诊断简便、适应证广、医疗成本低、易推广应用的突出优势,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级卫生服务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5.社区中医药在某些治疗领域发挥优势 在中医骨科、皮肤科等学科,以及慢性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6.社区中医药服务在预防保健中发挥积极作用

(1)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方法:根据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理论,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结合人群体质状况、生活方式、多发疾病谱等制订出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方法。

(2)开设健康教育课堂:向社区居民宣传中医预防保健、四季养生调摄知识,以及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知识。

(3)中医药干预措施:对社区易感人群预防季节性易感疾病或传染性疾病,可结合健康教育,采取中医防疫病措施干预。

(4)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同时,结合中医辨证、心理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等方法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以及开展中医身心调养和营养咨询服务。

7.社区中医药服务有机地融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有机融入中医药服务,共同提升社区居民预防保健的干预质量。通过中西医结合,提高门诊-站点-家庭三站式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度和认可度,促进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

8.中医药适宜技术适合于社区推广应用 适宜技术经过临床长期实践被证明确有疗效,其中的各种中医药疗法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学之有用、费用低廉的特点,适合于在社区开展,易于被居民患者接受。全国共有46种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模式

(一)模式

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二)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根据中医整体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平台,搭建社区家庭有关健康的信息系统,了解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通过健全信息化系统信息统计,使服务深入细致,贴近家庭。社区卫生服务中医信息系统重点围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一体化服务,充实中医药服务内容。

(三)社区卫生机构的中医药特殊服务模式

以家庭病床、出诊和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家庭保健合同》等形式,形成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实施“三诊”配合,即中医门诊、中医出巡诊、中医转会诊,“三床”循环,即家庭病床、日间观察床、正规住院病床循环互转患者,提供双向转诊的可及性和负责性服务。在建立起的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资料库基础上,接受居民网上咨询,普及中医保健知识。

(四)中西医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将传统的院内医疗扩大到院外,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及全科医师为骨干,对非中医人员也开展中医内容培训,对中医人员要求合理使用西医药物和诊疗手段,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中医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

(五)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模式

借助二、三级医院的实力,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以二、三级综合医院为技术支撑,与其建立双向转诊并探索分级诊疗制度,利用二、三级医院的技术和设备支持系统将中医适宜技术推向社区,从而体现中医的“简单、方便、有效、便宜”,进而实现居民小病在社区,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双向转诊的服务方式,又恰好弥补了中医或全科医疗在处理某些专科疾病或危重病方面的不足。

(六)个体化和人性化诊疗模式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分型结合现代诊断技术,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实行个体化的诊断与治疗,是最人性化的服务。

中医药是一种内容丰富、成本低廉的医疗服务,适应社区人口老龄化、疾病慢性化的特点,能够实现以社区为基础的“正三角形”医疗保健体系。不同级别医疗保健机构功能分化,在社区能用价格合理的适宜技术解决90%左右的健康问题,仅有少数疑难病患者需双向转诊到大医院进行专科治疗。

五、社区中医药服务的沿革与现状

(一)我国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的起步阶段

(1)在19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

(2)1997年底,在济南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全面拉开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序幕。

(3)1997年,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讨论和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对有关卫生服务的准则、内容、政策等进行了界定。

(4)1999年,卫生部等8部委下发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草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

(5)2000年4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依法规定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6)2003年,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其中要求中医药特色的示范区应符合普通示范区和中医药特色的双重标准。

(二)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现状

1.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1)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06年和2007年先后召开的全国城市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

(2)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功能,加强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3)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

2.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

(1)2006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后,各地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科室的设置和设施配备,不断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2)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印发《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3.社区中医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1)2012年12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中医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能够运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常用中医疗法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同类机构的比例,社区服务中心达到了81.7%,而乡镇卫生院达到了65.6%。

(2)丰富多样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在社区中得到推广应用。

(3)社区中医药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从过去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

4.社区中医药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社区中医药人员素质得到提高:从2006年开始,国家设立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 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自200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高级师资培训和各省市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工作。自2009年起,中医全科医师培训纳入上海市全科医师培训内容,上海市卫生局设立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实践基地。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举办两批中医类别全科医师高级师资培训班。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首次全国中医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全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3人,村卫生室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约占5%,以中医药知识为主的乡村医生约占12%,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36%。未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意向需求为51.76万。其中,医院占36.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占6.5%,乡镇卫生院占14.7%,村卫生室占37.0%。

5.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制度不断完善

(1)全国各地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2)逐步明确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管理内容与标准;先后制订了每个社区卫生观念服务中心和站点中医人员配置标准,以及基本设施、人员培训、质控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

6.社区中医药“治未病”服务特色不断发展

(1)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出台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

(2)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治未病”高峰论坛,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区域性试点,首先在广州、上海等地区开展试点探索。2009年,在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了两批、共46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区进行了验收。

(3)2009年,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项目的相关课题中,提出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治未病”理念落实于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医疗机构开辟了道路,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当代人群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在经济上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健康保障体系。

(4)通过“治未病”预防保健区域试点,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未病”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提供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的示范体系,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

(5)2010年,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重点强调“维护提升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创立“治未病战略联盟”,加快推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7.中医健康管理工作持续推进

(1)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提出:要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其中包括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5项。但没有明确具体内容。

(2)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儿童和孕产妇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地区协作组、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地区协作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地区协作组、中医健康教育试点地区协作组等,其目的是共同研究中医药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模式和内容。

(3)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今年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儿童不同月龄段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4)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40%以上。

8.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得到发展

(1)2007年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200个县级行政区中开展, 2008年扩大到1 200个县级行政区。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46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和《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同时要求筛选制定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编印教材。

(3)编写《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指导和规范农村中医药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专业技术行为,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保证服务质量。

(潘毅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