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温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也叫体核温度。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另外,在实验研究中,也常测量鼓膜和食管的温度来作为脑和体核温度的指标。

(一)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值

体温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也叫体核温度。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这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为细胞的化学反应速度受温度的影响,参与化学反应的酶类必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甚至危及生命。体表温度指身体表层的温度,它的温度较低,易受环境温度和机体散热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且不同部位的体表温度也有较大的差异。体核的温度较体表温度高,也相对稳定,各部之间的差异也小,不超过±0.6℃。由于代谢水平不同,不同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别,肝、脑的温度较高,可达38℃ ,直肠的温度较低。由于血液不断循环传递热量,深部各个器官的温度经常趋于一致。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直肠温度正常值为36.9~37.9℃ ,平均为37.4℃ ,比较接近机体的深部温度;口腔温度一般比直肠温度低0.3℃ ,腋下温度又比口腔温度低0.4℃ 。应当指出,腋温是可以超过37℃的,所以遇到腋温略高于37℃的人,在确认是否有低热的问题上要持审慎态度。在测量腋窝温度时,应令被测者上臂紧贴胸廓,使腋窝紧闭形成人工体腔,而且测量时间不应少于10min。另外,在实验研究中,也常测量鼓膜和食管的温度来作为脑和体核温度的指标。

(二)体温正常生理变动

1.昼夜变化 正常人的体温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昼夜变化,清晨2~5时最低,午后2~5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这种周期性昼夜变化称为昼夜节律或日节律。许多人认为它与下丘脑生物钟功能有关,不过,这种昼夜节律是与外界传入信息特别是地球自转有关。

2.性别 成年女性的体温一般比男性高0.3℃ ,这可能与女性皮下脂肪较多,散热较少有关。女性的体温又随月经周期呈现节律性波动(图7-3)。

图7-3 女性一个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的变化

月经期的平均体温最低,随后轻度升高,排卵日降到最低点.排卵后又有所升高(0.2~0.5℃)。排卵后的体温升高一般认为是由于黄体分泌黄体酮的生热效应。

3.年龄 体温与机体的代谢水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儿童、青少年的体温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下降,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人。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儿体温不规则,他们的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新生儿应注意体温的护理,夏天要注意散热,冬天要注意保暖。老年人代谢率降低,活动少,器官功能也降低,对外界温度变化代偿能力差,因此应注意保暖。

4.情绪和肌肉活动 情绪紧张时,肌肉张力增加和激素的作用,使产热量增多,体温升高,个别可升高2℃左右。体力活动时,产热量增加,如长时间运动而散热不及时,体温可以升高到4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