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动力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致肺内压升高,当肺内压超过大气压时,肺泡气被排出,则形成呼气运动。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周期性升降,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胸膜腔负压是人在出生后形成的,并随着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此时胸膜腔内压等于大气压,肺将因其自身的弹性回缩力而塌陷,不再随胸廓的运动而扩张和缩小,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泡与外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此压力差产生于肺张缩所引起的肺内压的变化,但肺本身无主动扩张和回缩的能力,其容积的大小完全依赖于胸廓容积的改变而变化,而胸廓容积的变化又是由呼吸运动造成的。因此,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一)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称为呼吸肌。凡是使胸廓扩大,产生吸气运动的肌肉称为吸气肌,主要有膈和肋间外肌;凡是使胸廓缩小,产生呼气运动的肌肉称为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群。此外,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在用力呼吸时也参与呼吸运动,称为吸气辅助肌。

1.呼吸运动的过程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1)吸气运动:当胸廓扩大时,带动肺扩张而使肺容积增大,导致肺内压下降,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界气体进入肺泡,形成吸气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主要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等吸气肌收缩引起。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底部,呈穹隆状向上隆起。当膈收缩时,穹隆部下降,使胸腔上下径增大。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前端和胸骨上举,并使肋弓稍外展,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增大(图5-2)。因此,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共同使胸腔容积增大,产生吸气。用力呼吸时,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扩大,以吸入更多的气体。由于胸腔呈圆锥形,下部容积比上部容积大得多,因此,膈肌稍下降,就可使胸腔和肺的容积显著增大,膈的舒缩在肺通气中起重要作用。

(2)呼气运动:当胸廓缩小时,肺回缩而使肺容积减小。导致肺内压升高,当肺内压超过大气压时,肺泡气被排出,则形成呼气运动。平静呼吸时,呼气运动主要是由膈和肋间外肌舒张所引起。膈舒张时,腹腔脏器回位,使膈穹隆上移,胸腔上下径减小,同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胸骨下降,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减小,形成呼气(图5-2)。用力呼吸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呼气肌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缩小,以呼出更多的气体。

2.呼吸运动的形式 根据呼吸深度不同可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两种。根据呼吸参与肌肉的不同,分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是指人体在安静时平稳而均匀的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其主要特点是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当机体活动增强(劳动或运动)时加深加快的呼吸,称用力呼吸,其主要特点是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即使用力呼吸,仍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患者可出现鼻翼扇动等现象,同时主观上有喘不过气的感觉,临床上称为呼吸困难。

(2)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时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因此,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运动呈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只有在胸部或腹部活动受限时才会出现某种单一形式的呼吸运动。

图5-2 呼吸时膈、肋骨及胸腹运动

A:膈运动 B:肋骨运动 C:胸腹运动

实线表示呼气时的位置;虚线表示深吸气时的位置

(二)肺内压

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随胸腔容积的变化而变化。平静吸气开始时,肺容积随着胸廓逐渐扩大而相应增加,肺内压逐渐下降,低于大气压1~2mmHg,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泡。随着肺内气体的逐渐增多,肺内压也逐渐升高,至吸气末,肺内压升至与大气压相等,气体在肺与大气之间停止流动。平静呼气开始时,肺容积随着胸廓的逐渐缩小而相应减小,肺内压逐渐升高,高于大气压1~2mmHg,肺泡内气体经呼吸道排出体外。随着肺泡内气体逐渐减少,肺内压逐渐降低,至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又相等,气体在肺与大气之间又停止流动(图5-3)。

图5-3 呼吸时肺内压胸膜腔负压及呼吸气量的变化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变化的幅度,与呼吸运动的深浅、缓急和呼吸道通畅程度有关。若呼吸浅而慢,呼吸道通畅,则肺内压变化较小;若呼吸深而快,呼吸道不够通畅,则肺内压变化增大。

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周期性升降,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根据这一原理,在人的自然呼吸停止时,就可以用人工方法改变肺内压,建立大气压和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以维持肺通气,这就是人工呼吸

(二)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是由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门处相互移行所形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薄层浆液,这层浆液的润滑作用可减少呼吸运动时两层胸膜间的摩擦,同时浆液分子之间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紧贴一起,不易分开,从而使肺能随胸廓的运动而运动。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可用连接检压计的针头刺入胸膜腔内直接测量(图5-3),也可用测定食管内压来间接了解胸膜腔内的压力。由于胸膜腔内压通常低于大气压,因此习惯上称为胸膜腔负压(视大气压为零),或简称胸内负压。

胸膜腔负压是人在出生后形成的,并随着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胎儿一出生,立即进行呼吸,肺一旦扩张(第一次吸气后),就不能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使是最强呼气时,肺泡也不可能完全被压缩,而且出生后的发育期间,胸廓的生长速度比肺快,肺的自然容积是小于胸廓容积的,因此肺总是处于被扩张状态,只是在呼气时被扩张的程度较吸气时小些而已。另一方面,肺又是弹性组织,并借呼吸道与大气相通,当它被扩张时,总存在回缩倾向。所以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实际上通过胸膜脏层受到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影响,即:促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与促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力,因此胸膜腔内承受的实际压力应为: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正常人不论在吸气末或呼气末,气流停止,此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将大气压视为零,则:

胸膜腔内压= -肺回缩力

可见胸膜腔负压实际上是由肺回缩力所决定的,故其值也随呼吸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吸气时,肺扩大,回缩力增大,胸膜腔负压增大;呼气时,肺缩小,回缩力减小,胸膜腔负压也减小。呼吸愈强,胸膜腔负压的变化也愈大。

胸膜腔负压的意义:①保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②使肺随胸廓的运动而运动。 ③使腔静脉和胸导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当外伤或疾病等导致胸膜破裂时,胸膜腔与大气相通,空气将进入胸膜腔内,形成气胸。此时胸膜腔内压等于大气压,肺将因其自身的弹性回缩力而塌陷,不再随胸廓的运动而扩张和缩小,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综上所述,肺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肌舒缩引起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胸膜腔负压的存在,则能保证肺处于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是原动力转化为直接动力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