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柳少逸的侍诊之感

柳少逸的侍诊之感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整理张奇文传记时,柳少逸看到他的年谱、专著及部分论文,联想起自己侍诊近三年,特别是张奇文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在眼中,不禁感慨颇多。家属寄一线之生机,请求张奇文出诊。张奇文以济世救人之心毅然前往,以医家诊病之规矩为准绳诊察病情,开列处方。柳少逸见此情亦动容,亦有所感。张奇文主持会议并致词。

柳少逸的侍诊之感

2006年,应张奇文之邀,学生柳少逸与其合撰《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在整理张奇文传记时,柳少逸看到他的年谱、专著及部分论文,联想起自己侍诊近三年,特别是张奇文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在眼中,不禁感慨颇多。“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探以求验”是张奇文临证之宗旨。“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心存仁义,不炫虚名,惟期博济”是他的为医之道。

张奇文官至正厅,离休后坐诊潍坊百寿堂,以“拯黎民之于仁寿,济羸劣以犹安者”为业,受到百姓的爱戴。他每日诊治大量病人,大都在下午两三点结束,才以疲惫之躯草就一顿午餐。对来诊病人,张奇文不分老幼及达官平民,一视同仁,以救死扶伤为其心,其术业专而用方也慎,此即“专则精而造诣入室,慎则审而投药奏功”之谓。像医圣张仲景一样,临证之际,研求其极,重脉色合参,求其治于极。临证时即便是一平常小病,亦必宗《黄帝内经》之旨:“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诊疗之暇,精研方术并注重中药炮制之法,以救百姓疾病之苦。

img35

张奇文(右)与柳少逸(左)合影于潍坊市百寿堂

2007年11月19日,百寿堂门诊来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年男性患者,以纳呆微咳之小疾就诊。柳少逸在询问其既往史时,老人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生离死别之疾”的经历。

老人名叫杨清林,当年76岁,是原潍坊发电厂一副厂长。2003年,发现患有右中肺腺癌,遂行手术、化疗、放疗诸术。待放疗24次后,老人出现食欲下降,咳嗽阵作,胸闷憋气,咳则无力,全身浮肿,明显消瘦,无力行走,已为危疾。家属寄一线之生机,请求张奇文出诊。张奇文以济世救人之心毅然前往,以医家诊病之规矩为准绳诊察病情,开列处方。一段时间后,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全家人感激不尽。讲到此处,老人双眼流泪,感恩张奇文救危扶伤之心,济世活人之术。

柳少逸见此情亦动容,亦有所感。感之一,张奇文乃唐·孙思邈称之“苍生大医”也。见民众之疾苦,“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此即“无恒德者,不可为医”之谓也。

感之二,张奇文乃清·陈梦雷称之“学功精深”之良医也。医为司命之寄,不可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成良医。

感之三,张奇文乃“精通医理”之明医也。“医之难,不难于治病,而难于知病。欲知病者,则在于望、问、闻、切。若不明望、问、闻、切,自不能神、圣、工、巧,是不知病矣。”此即《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所云:“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对此,陈宗锜在《医学探源·传略》有“汝辈当为明医,精通医理,勿尚名医”之语,当为今天医者之律条。

除了编书、侍诊之外,柳少逸还陪同张奇文一起参加了2001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第14次学术研讨会暨董廷瑶学术思想研讨会。张奇文主持会议并致词。其主题是弘扬董老医术,学习董老医德,造福子孙后代;号召全国中医儿科同道学习董老爱幼敬业的人品,严谨的治学思想,及其临床七十余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

此次会议除学术交流外,张奇文还主持召开了《实用中医儿科学》第二版的修订会议。他强调,该书再版修订时,一是突出中医儿科特色,在“实用”二字上下工夫,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把近十多年来中医儿科临床的成功经验,按照病因、病机以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充分纳入书中,让人心服口服,可以效法。二是摆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着眼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遵循“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广泛汇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科研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使书籍更贴近临床,更贴近现实。三是增补删改应尊重原作者意见,新增添章节应让从事该病研究多年的专家执笔。如增加手足口病、婴儿艾滋病、新生儿出血病以及儿童心理精神疾病等。

img36

《实用中医儿科学》第二版

作为该书主编的张奇文组织人员充分讨论,详细分工,落实修订大纲,并提出分组负责制,15个小组要在规定日期交稿,完成补充和修订任务。柳少逸不由发出感叹,古人云:“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已近古稀之年的张奇文在意于分分秒秒,诚如唐·韩愈所云:“百年距几时,君子不可闲。”为中医儿科事业作新贡献的抱负激励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