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拜访刘弼臣

拜访刘弼臣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想到的是,刘弼臣留张奇文在家吃饭时,还谈了自己的身世。在这次幸会中,刘弼臣告诉张奇文,自己正与孙华士先生着手编写《幼科心法要诀白话解》一书,张奇文感到很高兴。与刘弼臣等国内知名的中医儿科名家朝夕与共,促膝谈心,张奇文受益良多。在此期间,诸老先后仙逝,江育仁、董廷瑶、刘弼臣、王静安、黄明志及其弟子们协助张奇文支撑儿科分会的工作达18年之久。

拜访刘弼臣

张奇文知道刘弼臣的大名,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相识于1960年6月。那年,张奇文借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晋京机会,去拜访这位仰慕已久的前辈。

img26

刘弼臣先生遗墨

那时,刘弼臣住在东城区北门仓胡同的平房内,生活条件不算很好。没想到的是,刘弼臣留张奇文在家吃饭时,还谈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刘弼臣是江苏扬州人。中学毕业时,因日寇侵华而被迫辍学,14岁时拜其姑丈孙谨臣为师,姑丈为其取医名弼臣,出自“治世以文,弼亮之臣攸赖”(语出《幼学·卷二》)之义。他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古训,踏上“苦寻医术,济世活人”的漫长道路。

刘弼臣入上海复兴中医学校后,曾问业于时逸人、陈存仁、程门雪、奚晓岚、徐小圃、钱今阳、章巨膺等数十位中医名家,汇众贤之所长,学业日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原籍业医,1956年进入江苏省中医学校第一期师资班深造,参加南京讲师团,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先执教方剂教研组,继在附院儿科从事医、教、研工作。

在这次幸会中,刘弼臣告诉张奇文,自己正与孙华士先生着手编写《幼科心法要诀白话解》一书,张奇文感到很高兴。原因是,张奇文师从四祖父学习中医时,《幼科心法要诀》是背诵最多的中医启蒙书籍了。能背诵熟记仅算是第一步,对其中不少若明若暗之处,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本名家注解本。

1963年末,当张奇文收到刘弼臣寄来的《幼科心法要诀白话解》一书时,他又如饥似渴地从头至尾边学习,边对照,再背诵,再对照,一些医理方解,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此之后,每到北京开会,他都事先与刘弼臣相约,前去拜访。在张奇文的记忆里,刘弼臣搬住三次的家中,都曾留下过他的脚印,可谓相交甚笃。

1979年,张奇文从潍坊奉调山东中医学院任中医系主任,后调省中医药研究所任所长,参加了由王伯岳、江育仁二老领衔的《中医儿科学》编委会。当时,张奇文与刘弼臣同列副主编,从样稿、齐稿、统稿,至1984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前后合作历时三年多。此书成为建国后第一部百万字的中医儿科专著。

与刘弼臣等国内知名的中医儿科名家朝夕与共,促膝谈心,张奇文受益良多。至1983年9月,由吕炳奎主持在潍坊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委员会时,张奇文被选为第一副主任委员。

1987年7月,王伯岳先生不幸因脑出血溘然长逝,儿科分会的工作历史性地落到了几位副主任委员身上,在江育仁、王玉润、马新云、王静安、董廷瑶、徐蔚霖、刘弼臣、黄明志等诸老的提携下,在青岛会议上张奇文又被补选为主任委员,后在成都会议上,由江育仁极力推荐,他又在换届改选中连任主任委员。

在此期间,诸老先后仙逝,江育仁、董廷瑶、刘弼臣、王静安、黄明志及其弟子们协助张奇文支撑儿科分会的工作达18年之久。每年一次相聚,儿科分会这几位老前辈均出席会议,使张奇文深深领会了郑板桥先生“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诗意。

2008年,刘弼臣与世长辞的消息传来,张奇文悲痛欲绝,久久抱病卧床不起。回顾近40年忘年之交的历程,他感慨万千,想起了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及宋·欧阳修“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之论。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承对培养专业人才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名医的言传身教和点拨,无论是直接师承或间接师承,都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例如扁鹊秦越人从师于长桑君,张仲景从师于张伯祖,南北朝的徐之才六代相传出了11个名医,叶天士一生拜师17名,就足以说明任何一位名家的出现和学派的形成,无一不是先继承后发扬,继承是基础,发扬是发展,没有继承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怎能谈得上所谓“发展”、“发扬”呢?

近百年来,中医药名家程门雪、蒲辅周、黄文东、秦伯未、施今墨、孔伯华、岳美中、董廷瑶、王伯岳、江育仁、王静安、王玉润、刘弼臣、李少川等所培养的学生有相当一大部分已成为中医界的骨干、学科带头人。岳美中先生曾说:一个人师承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在周围共事的同道中,学术精湛、经验丰富者也不乏其人,随时都可以听取,正如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千真万确的切中肯綮之言。

在求教中,张奇文认为,刘弼臣在继承名震大江南北的“儿科神医”孙谨臣学术经验的基础上,从“臣”字门下,依据肺为“相傅之官”,提出“从肺论治”而构建调肺学派,以及阐发“体禀少阳”和“少阳为枢”的医理,开创了从肺论治多种疾病的先河。他运用疏、通、宣、肃、温、清、补、敛八法,实是在继承基础上发扬、在发扬基础上创新的典范。

之后,他的弟子王素梅、吴力群二位主编,以及刘弼臣名医工作室的成员、研究生及其子女,及时将跟师学习中获得的学术思想、用药及制方经验、临床病例,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提炼其精华所在,公之于世,使得这些宝贵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造福子孙后代。张奇文认为这是最好的纪念,足以慰刘弼臣在天之灵,其功伟矣!

付梓前,王素梅教授和刘弼臣次子刘昌艺分别将书稿的主要篇章及刘弼臣的生平事迹评介寄给了张奇文,约他为该书写序,使张奇文再次领略到大师平生德艺双馨的风范,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用药制方的脉络法度,受益匪浅。

写序期间,张奇文一直沉浸在与刘弼臣神交、相处、问道、解惑的岁月里,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联想到儿科分会已驾鹤相继而去的王伯岳、马新云、张锡君、王玉润、王士相、董廷瑶、江育仁、黄明志、刘韵远、王静安等大师生前的音容笑貌,使他感到自己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决心继承和发扬名家高尚医德和精湛技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