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证论治浅析

辨证论治浅析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亦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而辨证论治中的“证”是对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病机的概括。总之,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论治三者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亦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具体而言,辨就是分析、鉴别,证就是症状、现象,论就是思考讨论,治就是治疗的方针。证与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是要通过分析,思考前人告诉我们,有的证则是用法,用是药,究竟凭什么来论治这个证,凭什么用这个法和药,就需要下一番辨和论的功夫。疾病的发生必须是某种因素,某种因素就是表现出某种症状,离开症状是无从辨别疾病的性质的。症状表现的很多,有时还会出现假象,这就需要细致的辨证。总之,辨证就是从疾病过程中找出疾病的实理、规律、务使求出症状和病因统一。

以发烧为例。有无怕冷,有否汗出,有无口渴、便秘、咳嗽,痰液如何,寒热势升降情况,视沉、静、烦躁,舌苔脉象如何都加以辨识,相应治疗。

辨证法则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等等。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辨证首先着眼于证的分辨,然后才能正确的施治。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与辨病论治有别。对症治疗中的“症”指症状和体征,即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所感知的某些体征,例如头痛、咳嗽、发热、呕吐等。对症治疗是以症状和体征为主要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而辨证论治中的“证”是对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病机的概括。由于它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因而它能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

疾病通常是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机能或形态异常变化或病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因此,“病”是对某种疾病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综合概括,而这种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比较规则的演变轨迹,且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又可表现为若干相应的证。如肺痈是对风热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成脓而形成痈这一病变过程的综合概括。在肺痈的病变过程中,随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又可分为几个阶段,表现为相应的证。即:初期风热外袭,热伤肺气,邪束卫表,病在肺卫;成痈期邪热内郁于肺,热伤血脉,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溃脓期血脉阻滞,热盛肉腐,血败成脓;若邪气渐退,正气渐复,则为恢复期。所谓辨病论治正是注重于病,注重于病的发展演变规律。然而,这种方法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同,而证的确定考虑到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强弱、饮食善恶、精神情志、天时气候、地域环境、新病宿疾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恰好弥补辨病论治的不足。

总之,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论治三者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者关系,在分析症状的基础上认识疾病和辨证,治疗宜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对症治疗仅作为补充。这样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又可抓住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