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胸痹何以从脾胃论治

胸痹何以从脾胃论治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观念是调理脾胃法治疗心病的理论基础。其次,从五行关系来看: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脾胃与心病的病因病机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气候失调在以上基础之上亦可成为发病因素。可见心阳虚与脾阳不足均与本病发生有关。综上所述,脾胃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在具体治疗中不能忽视脾胃,尤其要顾全胃气。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中医学虽无这一病名,但从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以及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方剂和治疗原则来看,中医学有关“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的论述已基本上概括了这一病证的辨证论治。冠心病发病在心,其病机应以心的脏气失调为主,但根据脏腑学说来看,五脏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气虚、气滞、痰浊、血瘀这4个方面的病理改变,其病机与肝肾、脾胃亦有密切联系,尤以脾胃为然。其病机中重要一环便是水谷精微的输布,因而脾胃在冠心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整体观念是调理脾胃法治疗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上相互生养制约,病理上互相乘侮影响。

首先,从经脉关系来讲: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经别》认为:“足阳明之下……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从形体上看,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两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相互影响。

其次,从五行关系来看: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

再从气化关系来说:《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灵枢·营气》亦说营气“从脾注心中”。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来决定。

因此,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而且十分紧密。脾胃失调可影响心脏,从而导致心脏的病变。

脾胃与心病的病因病机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多数医家认为,过食肥甘和缺乏活动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原因。长期的情绪紧张,过食肥腻可影响血脉运行,同时亦影响了脾胃的“纳运”功能以致痰湿内生,升降失常,浊气阻于大络,造成心脉瘀滞,产生心痛胸痹等症。气候失调在以上基础之上亦可成为发病因素。脾胃之气不足,则无阳以护,营卫不任风气,更易感风寒。可见心阳虚与脾阳不足均与本病发生有关。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清楚地指出胸痹的病因病机是:胸阳不足,阴邪搏结,阴乘阳位,气机不利。冠心病实质是虚而其表现是实,虚中夹实,本虚而标实。就其本虚而言,心阳心气不足,必然影响脾胃运化,而脾胃运化失常,化源不足,不能益气生血,心血虚少,也可直接影响心阳心气的功能。因此在分析其本虚病机时,脾气脾阳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就其标实而言,痰浊产生与脾不健运关系甚大。脾虚不运,纳运失常则痰饮中阻,痰浊内生,可阻塞心脉,血涩不行,影响气血运行,加重血流瘀滞。瘀血的产生,固然可由长期精神紧张、思虑太多,致使心肝气机阻滞,气滞血郁致心脉痹阻,而因年龄渐增,气血渐衰,气虚不能行血,导致血脉瘀阻者也不鲜见。

综上所述,脾胃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在具体治疗中不能忽视脾胃,尤其要顾全胃气。重视脾胃是为了培养元气,增强正气而达到祛除邪气之目的。

(蔡征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