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针刺退热法

针刺退热法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患者常伴有发热现象,其热度一般大于39.5℃,在危重症患者中比例较大。对于脓毒症高热患者,热邪在表严禁用降温法,热邪入里者可采取中药或速冲中药粉擦浴降温,也可采用针刺、刮痧等中医特色技术,既可治标,又可求本,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患者常伴有发热现象,其热度一般大于39.5℃,在危重症患者中比例较大。应用激素类药物退热,必须在细菌感染有足量抗生素应用前提下才安全有效,且必须连用3日,副作用大,病毒感染不宜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类退热药退热时间短,汗出过多,易引起虚脱,体温易反弹,效果欠佳。临床上的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有酒精擦浴、冰敷、使用降温毯等方法,其中以酒精擦浴最为常用和有效,但降温后维持时间短,对患者的表证改善无效,且对于高热大汗者,中医并不主张用以上物理降温法。对于脓毒症高热患者,热邪在表严禁用降温法,热邪入里者可采取中药或速冲中药粉擦浴降温,也可采用针刺、刮痧等中医特色技术,既可治标,又可求本,达到标本兼治目的。简单易行,痛苦小,见效快,副作用少,在常见病治疗中优势更明显。

1.中药擦浴法 当脓毒症患者受邪困遏,高热无汗或少汗、汗出不畅,体温为39~41℃,对酒精过敏或年老体虚者,可采用此法。

广东省中医院采用刘伟胜教授经验方荆防擦浴液(薄荷、青蒿、荆芥穗各20 g,防风15 g制成)对脓毒症患者进行高热降温。具体操作详见第二章“中药擦浴疗法”。

2.针刺拔罐大椎穴 当脓毒症患者高热或超高热,体温≥39℃以上或体壮者,可采用此法。

(1)原理: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为三阳、督脉之会。”因此,临床上此穴不仅能够治疗督脉本经的病变,还可以治疗太阳、阳明和少阳经的病变。背为阳,大椎位居背之极上而为阳中之阳。大椎总督诸阳,具有统领一身阳气的作用,泻之可祛阳经之邪热。各种热证中,尤其对表实热证,疗效显著,为全身退热之首穴。近年来由于人群中抗药性的增加,应用大剂量退热药物或物理疗法往往并不奏效,针刺能使体温调节中枢的应激性增强,体温调定点下移,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配合拔罐、放血等,能透邪外出,使降温作用更迅速。

(2)操作方法:选取大椎穴为主穴,嘱患者俯伏或正坐低头,在颈后正中线上,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是大椎穴。先用安尔碘常规消毒皮肤后,选用28号1.5寸的无菌毫针,将左手拇、示指捏起被针穴处的皮肤和肌肉,右手持针,针尖向头部方向刺入0.5~1寸,提插捻转强刺激5~7次后,快速取针,然后对准该穴拔火罐,留罐5~20分钟(具体时间根据患者年龄及个人皮肤情况而定,以不起水疱为度),放血量以5~20 ml为宜。起罐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擦去血迹,再消毒局部皮肤。配穴:咽痛甚者,加少商、商阳点刺放血;头痛甚者,配太阳、风池针刺;发热甚者,加耳穴或十宣穴放血。

(3)重点关注:针刺前做好解释,选择合理体位,注意保暖;严格无菌操作,取穴准确,正确运用进针方法,避免进针过深而引发并发症;忌在患者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时针刺,体弱者不宜过强刺激;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及有出血倾向、高度水肿者,不宜针刺。

3.刮痧疗法 当脓毒症患者发热,体温≤39℃以下、年轻体壮者,可采用此法。

详见第二章“刮痧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