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实用药物介绍(三)

农村实用药物介绍(三)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称肖山一老妪家,市肺痈药水,三服立愈,门如市,已数世矣,王圣愈得其,即丝瓜水也。梅实是核果,圆球形,生时色青绿,熟呈黄红色,熟梅供食用,或制蜜饯之用,青梅作药用。梅实含有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食物固醇、土当归酸及一种蜡醇样物质。因酸性有杀菌作用,内服后抑制肠道细菌的繁殖,并有驱蛔作用。在服此药之前或后,加服一次蓖麻油清除肠内容物,其效更著。果肉或瓜皮供食用,亦作药用。

农村实用药物介绍(三)

一、丝瓜

丝瓜属于葫芦科的藤蔓植物,是一种蔬菜,我国各地城乡都有栽培,其别名有天丝瓜(《本事方》)、天罗、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蛮瓜(山西)、水瓜(广东、广西)等。丝瓜茎细长有卷须,攀缘于他物上升,叶大,掌状分裂,有长叶柄,互生,开黄色花,果实长,圆柱形,嫩时皮绿色,肉质,供菜蔬食用,老熟后褐色,内有网状而强韧的筋络,中药名丝瓜络,丝瓜藤水亦供药用。

丝瓜的成分和效用:

新鲜丝瓜含有皂苷、硝石及多量黏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C等。丝瓜络含有多缩木糖及纤维素等。丝瓜为清血、解毒、利尿药,有祛痰镇咳作用。

古代文献记载:

(1)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治痈疽不敛,用丝瓜捣汁涂。

(2)元代朱震亨治痘疮不快。

(3)明代李时珍治痈疽、痘疹、胎毒,凉血解毒,祛风化痰,通经络,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

(4)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用老丝瓜烧存性,内服化痰止嗽,外敷治疮疡。

(5)《本事方》《普济方》《奇效方》等均用丝瓜烧灰内服,止肠风、下血、崩漏等。

(6)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救生苦海》用天萝水(即丝瓜水)治双单蛾,饮一杯即愈,又可消痰火,解毒安神,兼清内热,治肺痈更效。又称肖山一老妪家,市肺痈药水,三服立愈,门如市,已数世矣,王圣愈得其,即丝瓜水也。

现代经验:

(1)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咳嗽、痰黏不松、咽喉痛、胸胁痛、肋间神经痛,用老丝瓜络煎服。有止咳化痰止痛之功。

(2)肠风便血、痔血、妇人赤白带下、崩漏,老丝瓜烧存性研末或为丸剂内服,有止血之效。

(3)皮肤湿疹、天疱疮、烫火伤、刀创伤,用老丝瓜烧存性研末,撒布或麻油调涂。

(4)肺热咳嗽、肺痈咳脓痰,用丝瓜水饮服,有宣肺化痰、清热解毒之功。

(5)夏令皮肤疮疹,面疮、头疮等呈红肿湿烂,用丝瓜水涂敷,或取鲜丝瓜叶捣烂贴敷,有清凉解毒之效。

(6)肺热、面部粉刺、疮瘰、皮肤汗疹,用丝瓜水涂擦有效。面部烫火伤,涂以丝瓜水,愈后无疤痕。

(7)丝瓜水可作高级化妆水,日本有制成商品出售,搽擦面部,青年男女用作美容剂,它具有清净皮肤、消除斑点等作用,故为其他一般化妆品所不及。

用法及用量:

(1)老丝瓜络成人每日5钱至8钱煎服。

(2)烧存性研作散剂内服,每次5分到1钱,一日3次,或制成丸剂,每服1~2钱,一日3次。

(3)丝瓜水内服,每次一小杯(约20毫升),一日2~3回(或稍多亦可)。

丝瓜水的采集方法:每逢夏秋季,丝瓜藤蔓生长旺盛开花结瓜的时候,将藤蔓延根3~4尺处剪断,即将根部断端弯入瓶中(或坛中)并用纱布罩住瓶口,以免杂物侵入。一夜之后,其根部之汁滴入瓶中,可得大量之丝瓜水。封固埋藏土中,随时应用历久不坏,愈陈愈好。

二、酸梅

酸梅,即梅的未熟果实,一名“青梅”,中药材的乌梅、白梅均为青梅的加工制成品。

梅为蔷薇科植物,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为落叶乔木,树高七八尺,树皮淡灰绿色,叶互生,早春先叶开花,洁白清香,有淡红或绿、白色各样品种,可供观赏。梅实是核果,圆球形,生时色青绿,熟呈黄红色,熟梅供食用,或制蜜饯之用,青梅作药用。

梅实的成分和医疗作用:

梅实含有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食物固醇、土当归酸及一种蜡醇样物质。酸梅用作清凉解热剂,有收敛、止泻、镇痛、镇咳、止呕等功用。因酸性有杀菌作用,内服后抑制肠道细菌的繁殖,并有驱蛔作用。(本品可制成清凉饮料,亦可作为提制柠檬酸的原料)

古代文献记载:

(1)《神农本草经》云:乌梅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外贴收胬肉)

(2)《名医别录》:止下痢、口干。

(3)陶弘景: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

(4)陈藏器:止渴,治瘴疟,吐逆霍乱,除冷热痢。

(5)《日华本草》: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大验。

(6)李时珍: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现代经验:

(1)小儿疫痢或原因不明之突然发高热,烦渴恶心,甚至惊厥,如呼气有热浊气味者,属于胃肠型的发热,此时速用乌梅三五个煎浓汤加少许白砂糖服,或用乌梅膏适量,开水化服,有迅速解热之效。在服此药之前或后,加服一次蓖麻油清除肠内容物,其效更著。若重症病人,乌梅须用足够剂量,2~3小时服一次,10岁以内小儿用乌梅膏每回约3分(黄豆大一粒)糖汤化服。

笔者曾试于自己之6岁女儿,突然高热至41.3℃,下痢一二回,手指厥冷,发惊搐,口鼻间喷出很热的热气,立即给服蓖麻油泻下之,每隔两小时用乌梅浓膏溶于白糖汤服之,很快退热,两天痊愈。(当时检查:白细胞略增多,大便无虫卵,但有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和不消化物等)此外同样的事例亦不少。其他如用于急性肠炎、下痢等,疗效并不比磺胺剂差,曾用于伤寒及副伤寒患者,亦获得较快退热、缩短病程的疗效。

(2)细菌性肠疾患,如伤寒(配黄连等)、霍乱(配干姜、附子等)、痢疾、急慢性肠炎、下痢和腹泻、消化不良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胃酸缺乏症,食物中毒(如鱼虾类中毒等)并发荨麻疹时,配生姜、苏叶等煎服。

(3)蛔虫腹痛或胆道蛔虫所致腹痛、呕吐、厥逆者,配川椒、黄连等。

(4)用梅膏制成丸剂,夏季用以预防胃肠道传染病,食前服1~2丸,一日2次。笔者于1940年迁居于苏州郊区农村,时为日寇侵占期,那年夏秋间霍乱大流行,一农村朋友来云:距他村庄很近的地区已发生霍乱,有4人死亡。那时农村根本谈不上预防注射,我介绍他试用乌梅丸,他分给大家,每人每日吞服4~6丸,分两次服,该村二十余户约一百人口,共服用了十来天,结果该村没有一个人感染霍乱。

(5)急性热病之发热口渴、咳嗽及肺结核潮热咳嗽等,小剂量煎服。

(6)外用为镇痛药,青梅浸烧酒搽擦或纱布湿敷治关节痛、风湿痛及神经肌肉麻痹有效。青梅酒内服治腹痛,夏令可代痧药十滴水。

(7)乌梅肉捣如泥(或用梅膏),外用敷肿毒,或贴肉芽生长过速之胬肉有效。曾有一手指瘭疽患者,患部出脓后,有光亮而色红的肉柱头(胬肉)突出皮外而不能愈合,介绍以乌梅肉贴上包扎之,次日换药,胬肉已收缩,两天后平复,渐渐愈合。

梅膏的制法:取乌梅若干斤,放锅中,加足量之水煮烂,去渣过滤,再煎至稠厚如饴状,待冷而成黑色黏稠之膏,瓷罐收贮,久藏不变。(或用半熟之生梅,洗净去核捣烂榨汁,置广口盆中,晒去水分,或火上蒸发水分至稠厚如饴状,收贮待用)

青梅酒的制法:取未熟青梅若干,先以开水泡浸一宿,后取起,晒去水分,放置瓶、坛中,加入高粱烧酒,以浸没青梅为度,密封静置数月,即可应用。如作内服时,可加入适量凉开水稀释后服用,也可加入少量白砂糖后服用,以不醉为度,或嚼食青梅一个,止腹痛泄泻有卓效。

三、西瓜

西瓜属葫芦科蔓生草本,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叶大,羽状深裂,开黄色花,果实大如圆球形或椭圆形,皮光,有深绿色条纹,肉厚,多液汁,红色、黄色或白色,味甜,种子黑色或黄色。果肉或瓜皮供食用,亦作药用。

西瓜的成分和医疗作用:

西瓜皮中含有蜡质,果汁磷酸、苹果酸、果糖、葡萄糖、蔗糖、氨基酸枸杞碱、番茄色素、胡萝卜色素、蔗糖酶、维生素C等,西瓜肉或瓜皮为有效的利尿药,人们都能直觉地感到夏季吃了西瓜,小便显著增多。西瓜还有清凉、解暑、解渴、凉血、消炎、利胆、降血压等功效。

古代文献记载:

(1)元代吴瑞《日用本草》:消烦、止渴、解暑。

(2)元代朱震亨:治口疮。

(3)明代宁原《食鉴本草》:利小便、解酒毒。

(4)明代汪颖《食物本草》:疗喉痹。

现代经验:

(1)急性或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脚气病、胆道疾患、糖尿病等,尤其是浮肿腹水、小便不利者用之有妙效。

(2)中暑烦渴或酒醉,以及夏令热病口渴,小便不利,用西瓜皮作煎剂,或配合在复方方剂中应用。

(3)胆囊炎、黄疸、膀胱或尿道炎、小便淋涩、消渴病,用西瓜汁或西瓜皮煎汤服有效。

(4)咽喉疾患、口腔炎、口舌生疮,用西瓜白霜润喉,或撒布于口腔,同时先用西瓜皮煎汤频频饮服。

(5)民间有用西瓜黑霜,或西瓜糖膏治浮肿,往往有显著疗效。

西瓜白霜的制法:取大西瓜一个,于上端切开,倾去肉汁,装入芒硝令满,仍以切开之盖盖上,用竹竿扦定,再用线网络,悬挂通风处,待有白霜析出,以鸡毛轻轻扫下,收贮玻璃瓶中待用,作吹药撒布剂。

西瓜黑霜的制法:取大西瓜一个,切开,倾掉肉汁,装入大蒜头令满,仍盖好,用细铁丝缚紧,外以盐泥(或稻秸泥)封固,放炭火中烧存性,去泥,将西瓜炭研成细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水送服,一日2~3回。

西瓜糖膏的制法:取西瓜若干个,切碎,连皮带肉置铜锅(铁锅亦可)中,加水适量煮烂,滤去残滓,将汁再煮,蒸发浓缩如饴状,装玻璃瓶贮候用,每服约一汤匙(更多亦可),温开水送服,一日2~3服,食前食后均可服用。

西瓜皮的利用:据文献报道,西瓜利尿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西瓜皮肉白髓中所含的一种盐,恰是人们吃西瓜剩余下来的厚皮最有效。应于夏季注意收集西瓜皮,以线穿串置通风处或晒干保存,作煎剂,用量每日五钱至一两或更多,作利尿药治肾炎浮肿、肝胆疾病或高血压,慢性疾患须持续长时间服用。

四、冬瓜

冬瓜也属葫芦科蔓生草本,一名枕瓜、东瓜,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果实肥大,长圆形如枕头,嫩时绿色有毛,老熟后则表面有白色蜡质状粉,肉味淡,中空,附着多数种子,卵形扁平白色,果肉供食用,皮及种子供药用。

冬瓜的成分和效用:

冬瓜子含有脲酶、腺碱组氨酸、葫芦巴碱等,冬瓜子为消炎解毒散痈药,能治内脏脓肿,如肺痈(肺脓肿等)、肠痈(阑尾炎等),又可为痔疾肿痛的外用洗涤剂,内服有镇咳解痉之功。冬瓜皮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治肾炎浮肿,疗效大致与西瓜皮相近。

古代文献记载:

(1)《名医别录》:主小腹水胀、利小便。

(2)《大明本草》:消热毒痈肿,切片摩痱子甚良。

(3)甄权:止烦躁热渴、利小肠、治五淋、压丹石毒。

(4)李时珍:冬瓜子治肠痈。

现代经验:

(1)慢性肾炎浮肿,小便不利,用大量冬瓜皮煎汤,常服有效。

(2)肝炎、黄疸、脚气等,以冬瓜皮及肉多量煮汤长期服用,获显著疗效。

(3)冬瓜子仁研如泥,制成糖浆,用来治百日咳及支气管炎所致的阵发性咳嗽有效。

五、玉米须

玉米为禾本科一年生植物,又名玉蜀黍、玉高粱、苞谷、御麦等,各地农村普遍栽培。直立茎高六七尺,叶长披针形,有平行脉,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生于顶端,雌花穗状,生于叶腋,有大苞衣被,花柱如长毛状,露出苞外,上端焦黄,下端银白色,果实为颖果,棒状,种子供食用,花柱即玉米须,供药用。根亦入药。

玉米须的成分药理和效用:

玉米须含有麦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皂苷、苦味配糖体、维生素C、K、木胶类似物等。据苏联药理学研究,内服玉米须可观察到胆汁分泌量增加,胆汁的黏稠度和比重降低,胆红素含量减少,以及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原而加速血液的凝固作用。

玉米须是有效的利胆药,并有较强的利尿作用,亦作止血药,对慢性肝炎、胆汁郁滞、胆囊炎、胆结石、黄疸、慢性肾炎浮肿、小便不利、尿路结石、糖尿病、脚气、出血性紫斑、鼻血、尿血等,特别对凝血酶缺乏所致的出血症等有效。

用途:

(1)急性或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黄疸、胸闷、胁部胀痛等,用玉米须五钱至一两煎服。

(2)肾炎、浮肿、小便不利、糖尿病、小便混浊、脚气浮肿等,玉米须煎服或代茶经常饮食。

(3)尿路结石所致的局部疼痛或血尿等,可用玉米根一至二两,煎汤服之,玉米须亦可用。

(4)鼻衄、齿龈出血、出血性紫斑病等,玉米须一两或配合阿胶、生地黄等作复方煎剂。

[《江苏中医》1964年第6期30-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