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痢疾经验药方的初步整理(上)

痢疾经验药方的初步整理(上)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痢疾分细菌痢和原虫痢,其主要病变为大肠黏膜的发炎和溃疡,故呈现下痢、腹痛、后重、排泄不畅、下黏液或脓血等临床证候。这可能是非传染性肠炎,也可能是传染性痢疾。中医对痢疾治疗有很多的经验方药,虽然多数尚未明了其疗效的药理机制,但其中经过科学的证实者亦不少,如黄连之于细菌痢,鸦胆子之于阿米巴痢疾等。兹将中医治疗痢疾的经验方药初步整理如下。慢性痢疾用葱白、大蒜或薤白煮粥服食,经济简便,有效无弊。

痢疾经验药方的初步整理(上)

痢疾分细菌痢和原虫痢,其主要病变为大肠黏膜的发炎和溃疡,故呈现下痢、腹痛、后重、排泄不畅、下黏液或脓血等临床证候。中医古有“肠澼”“滞下”“赤白痢”“热痢”“冷痢”“五色痢”“水谷痢”“噤口痢”“休息痢”等说,均随症状表现的不同而命名。

《外台秘要》论“天行热痢”云:“热气在畅胃,挟毒则下黄赤汁。”又云:“热毒伤至肠胃,故下脓血似鱼脑或烂肉汁,壮热而腹绞痛”,这好像是细菌痢。

巢氏《诸病源候论》“赤白痢”:“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状似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似鱼脂。”这类似于原虫痢。

又论“水谷痢”云:“脾胃气虚,风邪入于肠胃,脾气弱则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这近似急性肠炎。

《内科金鉴》云:“肠澼者,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腹胀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腹痛下血也。”这可能是非传染性肠炎,也可能是传染性痢疾。因各种传染病原,往往乘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造成抵抗力减弱的机会而发病,所以我们对古人的记载,只能做历史性参考,做批判性吸收。如果以古之某病即现代之某某病,那是不正确的。

痢疾的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分“原因疗法”及“对症疗法”两种。对查明了病原体的痢疾应用特效疗法,但同时也少不了以下剂来清除细菌与原虫及其毒素、镇痛、解痉、收敛、止血、保护肠黏膜等对症疗法。

我们通过学习组织疗法及大脑皮质反射学说在各方面的应用,开辟了生理病理和治疗上的新途径。中医对痢疾治疗有很多的经验方药,虽然多数尚未明了其疗效的药理机制,但其中经过科学的证实者亦不少,如黄连之于细菌痢,鸦胆子之于阿米巴痢疾等。兹将中医治疗痢疾的经验方药初步整理如下。

甲、原因疗法

1.黄连:黄连少量用为苦味健胃药,大量用对于肠道有消炎灭菌之效,适量用于赤痢肠炎、伤寒、霍乱等传染性肠疾患(阿米巴痢疾应除外),用于痢疾,成人每日量至少三至五钱,最好制成浓流膏,再做丸剂内服。

许叔微《本事方》治热毒赤痢:黄连二两,瓦上焙,当归一两焙,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佛智和尚在闽,以此济人。

经验方:赤白暴痢,下如鹅鸭肝者,腹痛不可忍,用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二升,煎至一升,一日分三次热服。

葛洪《肘后备急方》治赤白痢下,脐腹绞痛,日夜数十行,以黄连一斤,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两次服,当止痢镇痛也。

《千金方》治热毒血痢,宣黄连一两,水二升,煮取半升,露一宿,空腹热服,少卧将息,一二日即止。(其他类似记载甚多,姑从略)

2.黄柏:黄柏为苦味健胃药,其成分含有“小檗碱”,又名“被鲁陪林”(berberine),性状和黄连所含之“被鲁陪林”相似,对于细菌性肠疾患、腹痛下痢有消炎杀菌作用。

治痢疾须用较大量之黄柏,成人每日生药可用五至七钱乃至一两,但须设法改变其剂型,用其浓缩之浸膏剂比较合理。

日本药品中“活快来”(Pulvis Waka)、“辟痢精”(Pyretin)、“汤服宁”(Tanvonin)等健胃、整肠、杀菌、止泻的新药,均是从黄柏中提取的小檗碱而制成。

阎孝忠《集效方》治小儿下血或血痢,用黄柏半两、赤芍四钱为末,饭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

《妇人良方》治妊娠下痢,白色,昼夜三五十行,用黄柏根皮黄厚者蜜炙令焦为末。大蒜煨熟去皮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三服,神妙不可具述。

3.黄芩:黄芩为解热健胃药,对于急性胃肠炎所致呕吐下痢等有效,古人治热痢多用《伤寒论》中的“黄芩汤”。

黄芩治成人痢每日须用生药七至八钱,为浓缩制剂,效果方著。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芩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

《伤寒论》治太阳少阳合病下痢,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主之。

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黄芩主治肠澼脓血。

4.金银花:金银花含有植物杀菌素,古称解毒治疮药,笔者屡经试用单味治下痢,成人每日须用至一两,或磨成细粉,每二至三小时服一钱,效果才显著。花之价较贵,忍冬之嫩叶及茎的功效亦相同。

《太平圣惠方》治热毒血痢,用忍冬藤浓煎服。

陈藏器治热毒血痢,水痢。

唐甄权云,治腹胀病,能止气下澼。

5.木香:木香为菊科多年生草本之根,中药市售品有广木香与土木香之分,皆用为健胃整肠,治腹痛下痢之要药。另有一种称“青木香”或“土青木香”,为马兜铃之根,民间用治腹痛,成分未明。

土木香含有的“菊糖”达百分之四十四之多。其他尚有“挥发油”及“苦味质”等。挥发油中含有“土木香素”(Alantoiakton)。

土木香治痢疾腹痛,常与黄连合用。例如“香连丸”为大家都知的有效验方。唯制剂尚须设法改进,应把它浓缩后制成丸剂或片剂,这才能达到用量小而效力大的目的。

孙兆《秘室方》治一切下痢,不拘丈夫、妇人、小儿,用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二味用水半升同煎干,去黄连,薄切木香,焙干为末,分作三服,第一服橘皮汤下,二服陈米饮下,三服甘草汤下,此乃李景纯所传。

【橘泉按】木香块根一寸见方,约为三至五钱,黄连煎汁给木香吸收,确是古人智慧巧妙的浓缩法,值得仿制试用。

6.葱蒜及薤白:大蒜为植物性杀菌剂,年来已为苏联医学界临床实验所证明,对于慢性痢疾非常有效。葱和薤白与大蒜同类,且系野生植物,效用不亚于大蒜。慢性痢疾用葱白、大蒜或薤白煮粥服食,经济简便,有效无弊。

《日华本草》云,薤白煮食耐寒调中,补阳之不足,止久痢、冷泻、肥健人。

李杲曰,薤白治泄痢下重,能泄下焦阳明气滞。

陈藏器治赤痢不止,用薤白同黄柏煮汁服。

《食医心镜》治赤白痢下,用薤白一握,同米煮粥,日日食之。

杨氏产乳方,治小儿疳痢,以薤白生捣如泥,同米粉和蜂蜜作饼炙熟与食,不过二三服愈。

范汪方治产后诸痢,多煮薤白食,仍与羊肾脂同炒食之。

7.乌梅:乌梅为清凉解毒药,有杀菌驱虫之效,中医学“后世本草”妄称味酸收敛,痢疾不宜早用此药,其实不然,且本品不含鞣质,对一切细菌性传染性肠疾患,如伤寒、霍乱、赤痢等,早期重量应用本品效果极好。笔者常用乌梅浓流膏(干膏)成人每回0.5克,一日三至五回,治肠炎下痢时与黄连并用(小儿则单用乌梅膏加砂糖),辄获良效。

乌梅的成分含有枸橼酸及苹果酸等,若多量内服可致肠液酸性化而抑制细菌的繁殖,因一切细菌均在碱性液中繁殖,而细菌培养皿中加入酸性液后,就不能生成菌落。依此理解,则乌梅的抑菌作用已可概见。近来由于苏联研究的经验,北五味子治疗儿童赤痢的启示(见后),乌梅可能与北五味子有类似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

《必效方》治产后痢渴,用乌梅二十个,麦门冬十二个,以水一升,煮七合,细呷之。

《仁斋直指方》治赤痢腹痛,用陈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饮之。

《太平圣惠方》治赤痢腹痛,用乌梅肉、川黄连各四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三服。

《圣济总录》治便痢脓血,用乌梅一两去核烧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

《肘后备急方》治久痢不止,肠垢已出,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分二次食前服。

《袖珍方》治久痢不止,用乌梅、白梅各七个,去核,取肉捣烂,入乳香末少许,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汤下,日三服。

《济生方》治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醋煮米糊和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服(同类记载甚多,不胜枚举,姑从略)。

【橘泉按】乌梅与黄连合制浓缩丸剂或片剂,用于细菌性肠疾患,如肠炎、痢疾、伤寒、霍乱等预防和治疗,为农村医疗机构理想的常备药。

8.五味子:五味子有南五味、北五味两种,其中以北五味为佳,中医师多将此作为强壮性止咳药用于临床。

《大明本草》:治风消食,反胃霍乱转筋。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

苏联伯力医学院曾做过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们用北五味子治疗儿童赤痢所显示的效果,比用细菌法治疗还好。应用此药并没有见到任何副反应,而当停止服用时,其效能消失也很迅速。(《药学通报》一卷二期,任国智译,药学硕士E.O.maee著)

【橘泉按】笔者曾以50%北五味子酊剂试用于儿童痢疾(包括肠炎),七至十岁儿童每回一毫升,一日三四回,混合于糖浆中服用,有相当效果。惜例子不多,还待继续应用。

9.鸦胆子:鸦胆子不是苦参子,是一种黄楝树科植物(一种苦木)之种子,如小豆大,卵圆形,果壳褐色皱缩,内有白色或黄白色如米粒大的核仁,有油,味极苦。本品对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疗效已为临床实践所证明。成人每日三回,每回用核仁十至十五粒,装于胶囊中吞服,能使症状很快消失,即使慢性阿米巴痢疾(休息痢之属虫性者)亦可治愈。唯因其味苦,易引起呕吐,故宜于食后服,或胶囊包装吞服。又民间方法用龙眼肉包裹吞服也很好。

10.秦皮:秦皮俗称“酱瓣草”,一称“九头狮子草”,为马齿苋科之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及叶肉质多汁,平卧地上。我国各地田野自生很多,农家煮作饲猪之食料,亦可作救荒充饥之用。

本品用于细菌性痢疾,须大量取新鲜之草,洗净后捣汁,每服半杯(约二十至三十毫升),一日数回,或作浸膏。

据汪美先、余锦仁等医师实验证明,用马齿苋之25%稀释液,对痢疾志贺氏型、弗氏型和丫型细菌等都有抑制发育和杀灭之作用。然以对Y型最敏感,稀释在10%以上时,即可停止细菌之发育。

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论文第八号报道说:“在对照实验里,用马齿苋25%稀释溶液,对伤寒菌也有抑制发育和杀灭的作用,但是比对细菌痢所需时间为长。”

据上海一位西医师临床试验报告,马齿苋浸膏用于五十三例细菌痢的病人,结果证明对志贺氏型、弗氏型、丫型都有效,但对阿米巴痢疾及鞭毛滴虫性痢疾无效。

11.秦皮:秦皮为“苦枥木”之树皮,又名“梣皮”,其皮浸液呈碧色,味苦。本品虽未经发现有效成分,颇疑与黄柏等类同样有植物杀菌素。成人用量每日三至五钱,为煎剂。

王好古曰,秦皮主治热痢下重、下焦虚。

《千金方》治血痢连年,用秦皮、鼠尾草、蔷薇根等份,水煎去渣,铜器重釜(重汤锅)煎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至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为度,亦可煎饮。

《伤寒论》下痢便脓血,用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待续)

[《江西中医药》1954年第4期23-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