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事故现场救治人员的自我防护

核事故现场救治人员的自我防护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条件许可时,人员应推迟进入沾染区。③服用碘化钾:在进入沾染区前,每人口服碘化钾片100毫克。碘化钾可有效地减少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沉积量。⑤洗消和除沾染:人员撤离沾染区后和对疑有沾染的物品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沾染检查,超过控制值应洗消和除沾染。口服碘化钾、褐藻酸钠和普鲁士蓝胶囊等阻吸收药,使用喷替酸钙钠、氢氯噻嗪等促排药物。

(1)外照射防护措施

①缩短在沾染区通过和停留的时间: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在沾染区停留的时间。必要时采取轮流作业法,控制个人受照剂量。当需要通过沾染区时,应选择较窄的、道路平坦的、辐射级较低的地段通过,或乘坐车辆通过,缩短通过的时间。行车时要尽量避免和减少扬尘。

②推迟进入沾染区的时间:进入沾染区越迟,地面辐射级越低,人员所受外照射剂量就越小。所以,在条件许可时,人员应推迟进入沾染区。

③利用屏蔽防护:人员在沾染区作业(如抢救伤员时),应尽可能进入工事、民房、车辆、大型兵器内,或利用地形地物屏蔽防护,减少受照剂量。

④清除地表的污染物:在需要停留处及其周围,铲除5~10厘米厚的表层土壤,或用水冲、扫除等措施去除表层尘土,可降低所在位置的辐射级。实践证明,在开阔地域内,如铲除直径6米面积的表层土壤,则中心位置的辐射级可降低50%以上。

⑤应用抗放药物:进入沾染区的人员,应预先应用抗放药物。从沾染区撤出的人员,如已受到较大剂量照射者,也应尽早应用抗放药物,以减轻辐射损伤。

(2)体表和体内沾染的防护

①使用防护器材:应根据沾染程度和当时条件,采取防护措施,或穿戴制式的个人防护服装,或利用就便器材,凡能挡灰或滤灰的器材对落下灰均有防护作用,例如戴口罩或用毛巾等掩盖口鼻,扎紧领口、袖口和裤口,戴上手套、穿上雨衣或披上斗篷、塑料布、床单等,脚穿高筒靴,对于防止落下灰进入体内和沾染皮肤有良好的效果。

②利用车辆、工事、大型兵器和建筑物进行防护。

③服用碘化钾:在进入沾染区前,每人口服碘化钾片100毫克。如事先未服用,在撤离沾染区后应立即补服(不晚于6小时)。碘化钾可有效地减少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沉积量。

④遵守沾染区的防护规定:必须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器材,不得随意脱下;尽可能减少扬尘,不得随地坐卧和接触污染的物品,不得在沾染区内吸烟、进食,饮水须用自带的清洁水;在沾染区内停留时间较长,必须进食时,应选择沾染较轻的地域,在工事或帐篷进行,使用自带的清洁食品。

⑤洗消和除沾染:人员撤离沾染区后和对疑有沾染的物品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沾染检查,超过控制值应洗消和除沾染。

⑥消除体内沾染:如确定有体内污染,应迅速将伤员转移致非沾染区,对伤员进行局部或全身洗消,以防止放射性物质继续进入体内。口服碘化钾、褐藻酸钠和普鲁士蓝胶囊等阻吸收药,使用喷替酸钙钠、氢氯噻嗪等促排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