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乳房丝虫病

乳房丝虫病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乳房班氏丝虫病以成年女性多见,常以乳房单发肿块为多见。乳房罗阿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少见,表现为乳房结节或肿块,有压痛。对于乳房罗阿丝虫病,询问有无卡拉巴丝虫性肿块史或眼结膜下出现虫体史,有助于诊断。乳房丝虫病应与乳腺癌、乳腺纤维瘤、乳腺小叶增生及其他乳房寄生虫病等相鉴别。

(五)乳房丝虫病

丝虫病由丝虫寄生人体组织所致。丝虫的种类较多,能寄生人体的丝虫有8种,即: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汶丝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链尾丝虫、常现丝虫和奥氏丝虫。它们的寄生部位、传播媒介、致病性及地理分布有着差异。能引起乳房丝虫病的丝虫主要有班氏丝虫、盘尾丝虫和罗阿丝虫。

班氏丝虫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原有班氏丝虫病的流行,现已消灭,罗阿丝虫流行于西非和中非,盘尾丝虫流行于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以及中美和南美。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需求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也会出现输入性病例。

1.病因与机制

班氏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因此又称淋巴丝虫,罗阿丝虫和盘尾丝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皮下组织。班氏丝虫成虫寄生于乳房的淋巴管内,活成虫的代谢产物和分泌物刺激局部产生变态反应,引起寄生淋巴管的扩张和肥厚。成虫死亡后,其周围的淋巴管先是出现淋巴栓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脓肿,继而脓肿坏死,四周围绕类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形成以虫体为中心的丝虫结节(或称丝虫性嗜酸性肉芽肿),最后成虫钙化或消失,淋巴管纤维化造成阻塞,引起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导致淋巴肿等表现。罗阿丝虫寄生皮下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当其短时间停留于某处时,由于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可使该处形成发展迅速并有剧痛的卡拉巴丝虫性肿块(亦称游走性肿块),随后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盘尾丝虫成虫寄生于皮下组织,早期虫体在皮下自由活动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以后由于虫体抗原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包围虫体的盘尾丝虫型纤维结节。结节中心的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结节直径为0.5~5cm,偶尔形成脓肿。死亡的虫体钙化后,结节的硬度可以增加。

2.临床表现

乳房班氏丝虫病以成年女性多见,常以乳房单发肿块为多见。肿块多见于外上象限,其次为中央区和外下象限,直径为1~5cm。包块可呈渐进性增大,中等硬度,活动受限,多无压痛,浅表者常与皮肤粘连,部分伴同侧腋淋巴结肿大。乳房罗阿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少见,表现为乳房结节或肿块,有压痛。

3.实验室检查

(1)影像学检查:乳房X线摄影显示局部有匐行性钙化灶。

(2)病原学检查: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查见丝虫成虫残段或微丝蚴。切除肿块作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见以虫体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病变,中心区见虫体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较多的浆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查出成虫和微丝蚴是诊断本病的依据,并需作丝虫种类的鉴定。

(3)免疫学检查:多数患者常检查不到病原体,用免疫学方法查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循环抗体,不仅对轻度感染者和具有阻塞性病症患者可作辅助性诊断,而且还可用于疗效的考核。目前较理想的方法有IFA、IGSS(免疫金银染色法)和ELISA,对抗体阳性检出率可为90%~100%,对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4%~94%。

由于乳房丝虫病患者常伴有其他部位丝虫同时寄生的现象,所以详细询问疑似患者的病史,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并作血涂片检查微丝蚴,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对于来自热带地区的乳房肿块患者,在鉴别诊断时不应忽视寄生虫感染的可能。对于乳房罗阿丝虫病,询问有无卡拉巴丝虫性肿块史或眼结膜下出现虫体史,有助于诊断。乳房丝虫病应与乳腺癌、乳腺纤维瘤、乳腺小叶增生及其他乳房寄生虫病等相鉴别。

4.治疗

治疗以切除肿块为原则,术中需常规作冰冻切片,以避免不必要的单乳切除或根治性手术,但也必须注意极少数病例可同时合并乳腺肿瘤。药物常以乙胺嗪、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单独或合并治疗。

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蚊,而罗阿丝虫及盘尾丝虫病的传播媒介分别为斑虻和蚋,因而丝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普查普治和对传播媒介昆虫的防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