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室人力资源配置

实验室人力资源配置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多以技术为主,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学习临床知识,改变传统知识结构,必要时给出确定、有效的建议,深刻树立服务于临床的意识。

(一)临床实验室人员组成与结构

临床实验室管理体系由机构、规程和人员组成,其中人才是第一要素。

1.人员编制 临床实验室人员编制主要指该科室应拥有多少工作人员。因为医疗机构对检验人员的编制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按照卫生部的建议,以医院的总床位数、医院的日平均门诊量或实验室人均工作量做参考,来确定临床实验室人员编制。

2.职称与行政管理结构 按照我国目前的人事管理体制,职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临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可以有技师系列、医师系列、研究员系列、教学系列、工程系列等。其中以检验技师系列为主,人员比例最高,包括技士、技师、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和主任技师。以一个三级医院为例,理想的职称结构是高级职称(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1~2名,副高级职称3~5名,中级职称10~20名,初级职称若干名。

3.专业和学历结构 目前,检验医学教育层次以本科、专科教育为主,同时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国临床实验室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从适合医学学科发展的角度,较具规模的临床实验室在人员组成上应该以本、专科为基础,并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和博士,这样既能保证顺利完成检验任务,又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

也有专家建议,理想的临床实验室人员组成应该是以检验医学专业毕业的检验技师为主(占到80%),负责主要的技术操作;具有一定比例的检验医师,既有执业医师资格,又有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基础,并且经过临床实验室的系统培训,能够与临床自由交流,提供合理的诊断、治疗建议;临床实验室可配备护士若干名负责采血工作;配备1~2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师负责检验仪器的维护和保养。临床实验室的人员组成模式灵活而不固定,以上仅作为参考,实际工作中应该按需设置。

(二)实验室人力资源配置的注意事项

1.群体结构合理 实现人力资源群体结构的合理化需遵循下列两大原则。

(1)能级原则:把具有不同能级的人按能力高低顺序合理地组合在一起,按能级原则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使每个人都能在组织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其所能,发挥作用。应注意的是,如果人才过于集中,往往会产生“强强相争”,反而影响工作效率。

(2)互补原则:人的能力有高低,学识有深浅,人员资源配置中,合理地将不同专业、知识、智力、年龄、性格、气质的人组合在一起,取长补短,集体才“完整”、群体结构的最佳效能才能被激发,产生结构效益和组织效益。

2.树立服务临床意识 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是对临床实验室认可的标准文件。文件指出临床实验室以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为人体健康评估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免疫学、化学、微生物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等检验的实验。实验室提供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服务,包括检验结果的解释及提供进一步检查的建议。而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多以技术为主,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学习临床知识,改变传统知识结构,必要时给出确定、有效的建议,深刻树立服务于临床的意识。

3.医、教、研相结合 目前,医学检验的学生最初接触专业工作是在实习阶段,特别是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检验科室,除了承担大量的临床检验工作,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人力资源岗位设置中,应合理处置医、教、研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个部门每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使从事常规检验的工作人员有机会参加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教学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历和科研工作时间,丰富教学内容;科研工作人员能从检验实践出发选题,切实解决临床或教学中实际的问题,使实验室三方面工作良性运转,才能提高实验室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