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取象比类在脉诊中的应用

取象比类在脉诊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有取象比类之说,广泛应用于中医各个领域,作为中医诊断手段之一的脉诊自然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四季主脉取象比类,以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脉象。取象比类最早存在于传统哲学观中,后来渗透入中医体系里,成为中医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取象比类作为传统中医理论的构建工具,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让脉象与人体、疾病系统比类,为推测脉象所主疾病打下基础。

主讲人 刘丽丽

从《内经》中的脉象,到李时珍《濒湖脉诀》总结的传统经典28脉,中医脉诊也不断向简易的方向发展。中医有取象比类之说,广泛应用于中医各个领域,作为中医诊断手段之一的脉诊自然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四季主脉取象比类,以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脉象。

取象比类最早存在于传统哲学观中,后来渗透入中医体系里,成为中医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象作为“象”文化的一种,深受取象比类思想的影响,这一思维方式更容易理解脉象。所谓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

一、脉象

《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可见“象”即为所象征的事物蕴含的特点和规律。“脉象”即是诊脉者指下所感受到的脉的形态特点,这些形态反映到大脑中进行认知分析,得到的此种脉所表现的意义,“脉象”即为“脉意”。脉象是脉管(横向、纵向、高度三维立体的结构)配合脉气而成的指下感觉。候脉即诊脉气、脉形的结合。故言“象”不仅仅指脉的形态、形象,更包括感觉到的意象。

《素问·疏五过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素问·宣明五气》:“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二、形象

“天人合一”“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四季的变化,人体各种生理现象也会发生变化,故脉象亦随之变化。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劲急如张弓弦,端直如丝弦。春季脉象略显弦象,春天是阳始升,但寒气犹存,其脉有力、紧张度高、脉长、脉体直就如同按琴弦的感觉,犹如春季草木初生、枝条刚韧之感。

洪脉:去衰来盛似波澜。来盛去衰,如钩之曲。滔滔满指,状如洪水。洪脉来势强,脉体浮大,似夏季暴雨来势汹汹。

浮脉:“如水漂木”“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浮脉应天”。浮脉脉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触到,如秋季天气清高,脉有轻清在上之象。

沉脉:“沉脉应地,近于筋骨”“如水投石,必极其底”“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沉脉脉搏显现部位深,如冬季阳气伏藏于内。

滑脉:“如盘走珠”“如珠滚盘”“如荷叶承露”“手如握鳅”。

涩脉:“如病蚕食叶”“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

濡脉: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芤脉: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

革脉: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散脉: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紧脉:脉来紧张如按绳转索。

中国传统脉学擅长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脉象特征,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三、取象比类与以脉诊病

春弦。《医灯续焰》:“天地之气,东升属木,于时为春,万物始生。其气从伏藏中透出,如一缕之烟,一线之泉。在人则肝应之而见弦脉。”从中可见,有春天脉弦之说,又有春为肝之主气,弦脉自然是春天常见脉象,肝胆疾病也多有弦象。肝主筋,筋脉为寒所入,拘急不利则脉弦,或者肝气郁结,胁肋急痛,脉亦弦。

夏洪。“在时为夏,在人为心。时当朱夏,天地之气,酣满畅遂,脉者得气之先,故应之以洪。”夏日气候炎热,气血涌动疾急,如波澜来势盛而去时衰。所以,热性病会出现洪脉。洪脉来势虽盛,气血弛张,但去势却衰,故阳气升发有余、阴气阴液收敛不足者脉可见洪象。所以,热盛、失血、泄泻伤津可见。

秋毛。《医灯续焰》:“浮脉与皮毛相得。亦有势泛泛外浮者,皆主表。”“肺脉毛。”肺主皮毛,而浮脉应象之浮。所以将浮脉与肺病相联系,浮脉多有肺系疾病,如外感风寒、风热时,外邪侵袭体表,肺卫受邪奋起抗争,气血趋向于外故脉浮。

冬石。相对于浮脉,沉脉需按至筋骨,主里。冬日脉沉,肾主水,肾脉石。通过这个关系链进行比类可发现,沉脉主寒邪内侵,水湿凝聚。感受寒邪,新陈代谢减慢,气血升腾乏力,或由于水湿阻遏正气,脉沉。

“滑脉,滑泽近于水象,如数疾而替替然,形相似也。”指出滑脉柔滑滚动之势似水柔和流动,像体内水湿痰饮的疾病与滑脉相关,而且血亦类液,蓄血的疾病也与滑脉有关。

涩脉多是由于脉道中血行涩滞形成。血少、精伤、血瘀等各种原因导致血行不畅都可导致脉显涩象。

四、小结

取象比类作为传统中医理论的构建工具,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将脉象援物比类,把脉象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出来,使指下感觉具体化,方便学习者记忆。同时,让脉象与人体、疾病系统比类,为推测脉象所主疾病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