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脑同治学说的机制

心脑同治学说的机制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认为本虚标实、久病入络是心脑同治中的病理基础。张曾譻教授认为心脑共同的病机特点为气虚、血瘀、痰浊。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位皆在血脉,血脉病变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张教授认为血脉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病位其结构基础是相同的,只是由分布于脑与心的脏腑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但其病理基础与病机演变是一致的。阐明了瘀血化痰的病理过程。累及脑脉,则可见中风等症。

心主血脉、主神明。心病特征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异常。脑为精明之府,又称元神之府。脑病特征亦表现为神志精神活动障碍。心脑病证是由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等引起心脑功能失常。中医学认为本虚标实、久病入络是心脑同治中的病理基础。张曾譻教授认为心脑共同的病机特点为气虚、血瘀、痰浊。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位皆在血脉,血脉病变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所谓血脉病,乃以膏脂运化失常、痰瘀壅滞为病理机制,导致血脉闭阻等一系列临床病证,按血脉病发病部位不同,包括心脉病、脑脉病、肢脉病等多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即血脉病中的心脉病与脑脉病并见。其病变过程以气虚血脉失养为始动因素,血脉痰浊瘀阻为病理基础。张教授认为血脉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病位其结构基础是相同的,只是由分布于脑与心的脏腑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但其病理基础与病机演变是一致的。气能生血亦能生津,气虚则血虚津亏络脉失养。心络失养则发生为胸痹,脑络失养则发生为中风。瘀的产生原因不外乎寒、热、气、血。其中尤以心气不足,温煦推动无力为瘀血形成之关键环节,“瘀血”一旦产生,则表明络脉失养的病理局面已经形成。随着气血运行及津血互换功能的失常,又可出现“血不利则为水,水聚则成痰”的病理变化,瘀血又成为痰湿之邪的重要成因,正如《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中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故痰成也。”阐明了瘀血化痰的病理过程。痰借血体,血借痰凝,瘀痰互结,着于血脉,血脉上凝着之瘀痰结块使脉管本身受损,脉道狭窄,病变及脑,气血供应障碍,功能失调,继而导致中风病的发生。《医偏·风证》曰:“中风,由于气虚则气滞,而与痰凝矣。”累及心脉,则可见胸痹心痛等症,《素问·痹论》曰:“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明确指出胸痹心痛由于“血凝不流”而造成。累及脑脉,则可见中风等症。可见,瘀血痰浊阻于脑脉、心脉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