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疹发热怎么治疗好得快

皮疹发热怎么治疗好得快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我国早已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使其发病率明显下降。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d至出疹后5d均有传染性,病毒飞沫传播。近十年共考17题,其中病因1题,临床表现7题,并发症1题,预防8题。今日热退,因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而就诊。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

一、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我国早已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使其发病率明显下降。

【病因】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2004),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d至出疹后5d均有传染性,病毒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 前驱期表现,特别是Koplik斑是早期诊断的关键(2000、2001、2002)。典型麻疹分以下4期。

1.潜伏期 接触后10~14d,在潜伏期内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一般3~4d,特点:①发热;②上呼吸道及眼部炎症;③Koplik斑;④偶见皮肤荨麻疹;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精神不振等。

3.出疹期(2001、2004、2006) 多在发热3~4d出现皮疹,皮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h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出疹时体温升高,全身淋巴结和脾肿大,有腹痛、腹泻和呕吐,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肺部有湿性啰音。

4.恢复期 出疹3~4d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食欲、睡眠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d痊愈。

【并发症】(2007) ①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②心肌炎。③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偏瘫、血栓性静脉炎。④结核病恶化。⑤营养不良和维生素A缺乏症。

【治疗】 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②对症治疗。

【预防】 接触皮疹5d内,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预防发病。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5d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0.25mg/kg,可预防发病,0.05mg/kg仅能减轻症状,超过6d则无效。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注射,预防效果可达90%,初种年龄8个月,4-6岁再次接种。

3.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一般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d(2007、2005、2004、2008),合并肺炎者延至疹后10d(2007、2001、2006),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2001)。

4.切断传播途径 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17题,其中病因1题,临床表现7题,并发症1题,预防8题。A型题为主。考试重点在麻疹的临床表现及预防,特别是麻疹的病因和出疹顺序及控制传染源,每年都考,题量3题左右。常考的细节有:

1.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2.Koplik斑是麻疹早期诊断的关键。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d出现皮疹,皮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h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

4.一般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d,合并肺炎者延至疹后10d。

5.典型病例一:7个月患儿,发热3d,体温39~40℃,流涕,轻咳。查体:一般情况好,除咽部充血外,未见其他异常,一直服用中药治疗。今日热退,因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而就诊。最可能的诊断是麻疹。

6.典型病例二:患儿,2岁,发热3d,流涕、流泪、怕光,今天开始耳后、颈部、面部出现充血性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查体:口腔颊内侧黏膜可见白色斑点,此患儿的隔离期是出诊后5d。

二、风疹

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孕妇在孕早期感染风疹后,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2007)。

【病因】 风疹病毒属披盖病毒科,病原体由口、鼻及咽分泌物传给他人,通过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4~21d。

2.前驱期 低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多数较轻,为1~3d。

3.出疹期 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大后24h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h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d,出疹后脱皮较少(2007)。

4.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①风疹病毒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溶解、胎盘绒毛发炎等引起胎儿损伤,可产生一过性新生儿期表现;②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③慢性或自身免疫引起的晚发疾病,这些迟发症状可在生后2个月至20年内发生(2003)。

【并发症】 很少有并发症,偶见出疹期内并发肺炎、感染后脑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治疗】 无特殊药物,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

【预防】 隔离期至出疹后5d。

1.被动免疫 易感者肌内注射免疫血清球蛋白,其效果不确切。

2.主动免疫 国外采用风疹疫苗预防,效果肯定,注射疫苗后,98%易感者可获终身免疫。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3题,A型题为主。考试重点在风疹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出诊的特点。每年0~1个题。常考的细节有:

1.出疹期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大后24h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h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

2.风疹隔离期至出疹后5d。

3.典型病例:4岁男孩,发热1d伴出疹。体温 39℃,发热半天后即出疹,1d布满全身,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有咽痛,扁桃体充血水肿。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风疹。

三、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发疹性疾病,特征是发热3~5d,热退后全身出疹(2000、2003),并很快消退。

【病因】 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本病多见于6~18个月小儿,春、秋两季多见。

【临床表现】 发热3~5d热退后疹出是其特点(2006、2007、2008)。潜伏期8~14d,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体温达39~40℃,持续3~5d骤降,热退后疹出,发热期间食欲精神尚好,热退后9~12h出皮疹,皮疹呈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散布在躯干、颈部、上肢,皮疹间有正常皮肤,几小时内皮疹开始消退,一般在2~3d消失,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治疗】 无特殊治疗,对症处理。

【预防】 无预防方法,注意隔离患儿。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5题,为A1型题。考试重点在幼儿急疹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出诊的特点。每年0~1题。常考的细节有:

1.发热3~5d热退后疹出是其特点。

2.典型病例:6个月女婴,发热3d,体温39℃,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咽充血,耳后淋巴结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若患儿热退后伴皮疹出现,可能的诊断是幼儿急疹。

四、水痘

【病因】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本病多发生在冬末,初春季节,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发病高峰为6-9岁。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0~21d。

2.皮疹特点 ①分批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形、泪滴状小水疱,周围有红晕,无脐眼,经24h水疱内容物变为浑浊,水疱易破溃,疱疹持续3~4d,然后从中心开始干缩,迅速结痂,在疾病高峰可见到丘疹,新、旧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②皮疹分布呈向心性;③黏膜皮疹可出现在口腔、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浅溃疡(2001、2005、2007)。

【并发症】 皮肤感染最常见(2007),其次为血小板减少、水痘肺炎、心肌炎及脑炎等。

【治疗】 无特殊治疗,仅对症处理,避免继发性感染。

【预防】 对使用大剂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损和恶性病患者,在接触水痘72h内可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125~625U/kg肌内注射,可起到预防作用。水痘减毒活疫苗已在国外开始使用,不良反应少,接触水痘后立即给予即可预防发病。控制传染源,隔离病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托儿所等机构中已经接触的易感者应检疫3周。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4题,重点是水痘病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特别是皮疹的特点。每年常考,题量0~1题。常考的细节有:

1.分批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形、泪滴状小水疱,周围有红晕,无脐眼,经24h水疱内容物变为浑浊,水疱易破溃,疱疹持续3~4d,然后从中心开始干缩,迅速结痂。

2.皮疹分布呈向心性。

3.水痘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皮肤感染。

五、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有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

【病因】 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主要致病菌株。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引起外科型猩红热,3-7岁是主要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7d,外科型1~2d。

2.普遍型典型病例皮疹特点 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存在密集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可分为以下3期。

(1)前驱期:起病急、发热,体温为38~40℃,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扁桃体腺窝处可有点状或片状白色脓性分泌物,软腭处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红疹,病初舌被白苔,以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红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2)出疹期(2003、2004、2006、2007):皮疹多在发热第2天出现,最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于24h内布满全身,其特点为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压之暂呈苍白,触之似砂纸感。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皮疹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易受摩擦部位更密集,可有皮下出血点形成紫红色线条,称为帕氏线。

(3)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现顺序于3~4d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先从面颈部糠屑样脱皮,渐及躯干、四肢,手足可呈大皮状脱皮。脱皮程度随时间、皮疹轻重而异,脱皮期长达2~6周,偶可8周,无色素沉着遗留,少数患儿病后1~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3.外科型皮疹特点 从伤口开始,然后可波及全身,伤口处可有局部炎症表现,引流区淋巴结可肿大、压痛,但无咽炎、扁桃体炎及草莓舌。

【治疗】

1.一般疗法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

2.抗菌治疗 首选青霉素(2008)。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自动免疫,重在控制传播,隔离患者,可口服复方磺胺甲唑(SMZ+TMP)3~5d,也可肌内注射1次长效青霉素60万~120万U。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5道题,重点是猩红热的临床表现4题,治疗1题,每年常考,1题左右。常考的细节有:

1.皮疹多在发热第2天出现。

2.皮疹最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于24h内布满全身。

3.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皮疹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易受摩擦部位更密集,可有皮下出血点形成紫红色线条,称为帕氏线。

4.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

5.典型病例:男性,5岁。高热1d,第2天出疹,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可见密集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面部潮红,唇周苍白,咽扁桃体充血水肿,舌乳头红肿突起。最可能的诊断是猩红热。

六、手足口病

【病因】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为柯萨奇病毒。

【临床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黏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足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d或以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黏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1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d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面色苍灰、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并发症】 脑膜炎、脑脊髓炎、脑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

【治疗】

1.治疗原则 主要为支持对症治疗。

2.治疗方法

(1)在患病期间,注意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3)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呕吐、腹泻等进行相应处理。

(4)可服用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中草药及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更昔洛韦治疗肠道病毒(EV71)感染无效。

(5)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并采用其他相应抢救措施进行治疗。

【预防】 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

2.托幼单位应做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患者,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3.做好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

4.流行期间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5.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6.在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七、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见于2-7岁儿童(2002、2003),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

【病因】 病原为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简称痢疾杆菌。根据其抗原构造不同分为4个血清群: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氏志贺菌。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2001)。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数为1~2d,短者数小时。起病急骤,高热可>40℃,少数患儿体温不升,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也有在发热、脓血便2~3d或以后,始发展为中毒型(2004)。

【分型】 临床上按主要表现分为3型。①休克型: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呼吸加快,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重者可伴心、肺、血液、肾等多系统功能障碍(2000、2008)。②脑型:早期表现为嗜睡、呕吐、头痛、血压偏高,心率相对缓慢,病情进展可呈现呼吸节律不整、暂停、叹息样呼吸、下颌呼吸等,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由烦躁、谵妄而进入昏迷。③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型的表现,病情最严重。

【诊断】 2-7岁小儿,夏秋季节突起高热,伴有反复惊厥、脑病和(或)休克表现者,均应考虑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可能,如尚未排便,可用冷盐水灌肠,取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初步确诊,有时需多次复查大便常规才能确诊(2000)。

【鉴别诊断】

1.高热惊厥(2008) 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止惊后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中发生1~2次惊厥,既往多有高热惊厥史,粪便检查正常。

2.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有明显季节性(7~9月份发生),其高热、惊厥、意识障碍与本病相似,脑膜刺激征可阳性,脑脊液检查多有改变,粪便检查正常。

3.肠炎、结肠炎 由其他细菌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葡萄球菌、嗜盐菌等感染所致肠炎,亦多见于婴、幼儿阶段,夏秋季发病率高,都是以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大便亦可为脓血便,中毒症状严重时亦发生休克,除依据其临床特点鉴别外,主要依据致病菌培养结果确诊。

【治疗】

1.降温止惊。

2.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严重病例可短期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如有早期呼吸衰竭表现者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3.防治循环衰竭:①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

4.抗菌治疗:为了迅速控制感染,应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可选用阿米卡星、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等药物。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8题,其中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年龄2题,病因1题,临床表现5题,A型题为主,每年为1题左右,常考的细节有:

1.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见于2-7岁儿童。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我国病原以福氏志贺菌多见。

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休克型为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呼吸加快,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重者可伴心、肺、血液、肾等多系统功能障碍。

4.典型病例一:5岁男孩,高热ld,腹泻6~7次,为黏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反复惊厥,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临床类型属于中毒型。

5.典型病例二:患儿5岁,于夏季突然出现高热,2h后抽搐,面色灰暗,四肢凉,血压下降,心肺未见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最可能的诊断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