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语言、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在沟通方面与成人有很多不同,因此与患儿的沟通应采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因此成人在与小儿沟通时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就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在与患儿做治疗性游戏的同时可评估患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鼓励、教育患儿,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的信息交流,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一般通过语言、非语言沟通等方式进行,具有交流信息、传递情感和调节行为的功能。沟通是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技能,是实施小儿护理的必要条件,通过沟通不仅能完成有效的护理评估,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语言、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在沟通方面与成人有很多不同,因此与患儿的沟通应采用一些特殊的技巧。

(一)小儿沟通特点

1.缺乏表达情感的语言能力 由于发育水平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表达个人需要的方式也有差别。1岁以内的婴儿多以不同音调的哭声表示自己的身心需要;1~2岁因吐字不清楚、用词不准确、重复字较多,其语言表达使对方难以理解。3岁以上的小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可通过语言并借助肢体动作,形容、叙述某些事情,但因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条理性较差,表达往往不够准确。

2.缺乏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逐渐从直觉活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至学龄期逐步学会正确地掌握概念,对问题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做出恰当的判断,但仍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与成人相比,小儿时期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易影响沟通的进展与效果。

3.模仿能力强 随着小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至学龄前期小儿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设法了解和认识周围环境。学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能有意识地模仿优秀老师和同伴。因此成人在与小儿沟通时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就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小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1.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分为书面语言沟通和口头语言沟通两种。一般与患儿的语言沟通为面对面的口头沟通,是最常用的沟通形式,其优点是能较迅速、清楚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在交流中护士将有关医院环境、护理、治疗等情况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详细解释,患儿也可以及时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生理、情感需求。但由于患儿的语言能力有限,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沟通效果,因此,有效的沟通必须采用双方能懂的话语,并灵活采用相应的技巧。

(1)主动介绍:护士初次接触患儿及其家长时,应主动自我介绍,并亲切地询问患儿熟悉的生活与事情,如患儿的乳名、年龄、幼儿园或学校的名称、爱好等,这样可拉近与患儿及家长的距离。同时,应鼓励患儿自己做介绍或提出疑问,避免只与家长交流,将所有问题由家长全部代替表达,形成替代沟通的局面,挫伤患儿主动合作的积极性。

(2)方式恰当:尽量不用“是不是”“要不要”等封闭式提问的话语,因此类问题的固定答案可单纯回答“是”或“否”,难以表达患儿的真实主观感受;宜采用患儿能理解的方式而不用否定方式。如患儿对“拿笔画画”的建议能愉快地接受,而对“不能咬笔”的劝告语言则可能持抗衡的态度;使用患儿熟悉的语句、肯定的谈话方式,不仅有助于患儿理解,也能促进主动配合。如体格检查胸部需解开衣服,应避免说“我来查体,你要不要解开衣扣”,可向患儿解释“现在让我来听听你的胸部,需要你解开衣扣,要我帮忙吗”。

(3)真情理解:小儿情绪变化快,对环境刺激敏感,有时表现为喜怒无常,当小儿受伤或受挫时,应容许小儿哭泣或表达愤怒。但尊重和理解小儿的感情并不意味着允许他们的破坏性行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将其攻击性行为转化为建设性游戏,或通过积极的语言沟通解决问题,帮助小儿学会控制情绪。对患儿某些幼稚的想象,护士应采取诚恳态度表示理解与接受,从而赢得患儿的信任,切不可取笑、讥讽患儿。由于患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时出现吐字不清、语句不连贯、叙述不明等情况,护士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患儿说话,可适时帮助患儿修正话语,以获得准确的资料。

(4)语音合适:护士应掌握谈话时语音的技巧,注意说话的声调、音量、速度、语气、顿挫,以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如在谈话中适时的停顿,给患儿及其家长理顺思路的时间;语速、语气的变化等能引起患儿及家长的注意与反应。

2.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又称身体语言,是伴随着语言沟通而存在的一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情况,是指通过表情、姿势、体态、目光等进行的沟通。在组成沟通的成分中,非语言性沟通占60%~70%。通常情况下,非语言沟通方式比语言性沟通方式对小儿更有效。并且当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出现不一致时,小儿会比较相信后者。

(1)关心爱护的情感流露:在非语言沟通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应发自内心地对患儿表现出关爱之情,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它有助于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增加主动交流的积极性。护士在沟通时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戴口罩,以便让患儿能看见护士的微笑,拉近双方情感上的距离。对婴幼儿来说,抚摸是有利于情感交流的方式,护士通过怀抱、抚摸向患儿传递“爱”的信息,患儿也会从中感受到护士的关爱,得到情感、情绪上的满足。

(2)平等尊重的体态动作:儿科护士的服务对象虽然年龄小、经历少,认知能力较差,但仍应平等相待,尊重患儿。在交流时与患儿保持较近的距离,采取蹲姿以达到与患儿眼睛在同一水平线,耐心地倾听,尽可能地满足患儿的要求,可使患儿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维护了自尊。

3.游戏 适当的游戏可发展小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小儿的运动,增进相互了解,拉近护士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当游戏起到消除恐惧和忧虑的作用时,称为治疗性游戏。小儿通过游戏能表达对家庭、朋友及医护人员的感受,发泄对某些事情的恐惧、焦虑和愤怒。护士在与患儿做治疗性游戏的同时可评估患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鼓励、教育患儿,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

(1)了解游戏:护士应了解游戏的内容、规则,以加快与患儿熟悉的过程。如在游戏开始时制订程序、规则,游戏结束后对结果进行讲评等,护士都应参与其中,使患儿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陌生、拘束感,将护士作为朋友对待。

(2)合理安排:护士应选择适于患儿的年龄、心理发育阶段及病情程度等的游戏与玩具。如学龄前患儿好奇心很强,可安排做具有探索性的游戏,如纸牌、魔术等,以引起患儿的探索兴趣,加快沟通过程。

4.绘画 儿童通过绘画可表达愿望,宣泄感情。图画有各种含义,多与小儿熟悉的、体验到的事情有关。护士通过绘画与患儿进行交流,可了解和发现患儿存在的问题。绘画可分为自发性绘画和目标性绘画两种。前者是患儿随意按照自己的兴趣、想象进行绘画;后者是患儿根据既定的内容、范围要求进行绘画,如绘人、风景等。

分析绘画技巧有:①整体画面,如画面多处涂擦、重叠,可能反映患儿矛盾、焦虑的心理;②个体形象的大小,画面中较大的形象反映在患儿心目中比较重要的、权威的人或事情;③个体出现的次序,反映人或事在患儿心目中重要性排列的次序,先出现的较之后出现的在患儿心目中更重要;④患儿在图画中的位置,患儿在画包括自己在内的家庭或集体的图画中,自己及其他成员所在的位置,表示患儿认为自己所处的地位。

绘画能反映小儿复杂的心理状态,在分析图画时,护士应结合患儿的背景资料、具体情况等全面、综合地进行细致分析。

5.与患儿父母的沟通 通常情况下,护士在与患儿沟通中,需父母协助完成。小儿患病后,父母常有内疚、紧张、焦虑等心理,这些情绪同样可引起患儿的不安。护士应以热情、理解、关心的态度,与患儿父母传递信息,使沟通自然、顺畅,给家长提供放松紧张、焦虑情绪的机会,同时也可增加患儿对护士的信任感。

与患儿父母的沟通最好以一般的谈话开始,如“孩子现在怎么样?”,可使父母在轻松的气氛下表达自己所关心的主题;同时,要鼓励父母主动交谈,采用较好的说法如“什么”、“怎样”“你的意思是……”等,这样有利于父母叙述患儿的情况。避免在谈话开始时使用封闭性的问题,使家长做出单一的反应而限制了交谈,如“是不是”“有没有”等。此外,还可适时应用倾听、适当的沉默等沟通手段。

重点提示

1.新入院患儿3d内每日测体温3次;体温正常者3d后改为每日测2次;危重、发热、低体温者每4h测1次;高热患儿每1~2h测1次,退热处理后0.5~1h复测体温。

2.一般病室每周消毒1次;新生儿病室、重症监护病室每日消毒1次;治疗室每日消毒2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