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暴力行为是指患者有强烈的攻击性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可以致伤、致残甚至死亡。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出现暴力行为最多。因此,护士应认真评估精神症状与暴力行为的关系,对预防暴力行为至关重要。患者发生失控行为时,应进行积极护理干预,尽可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因此,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最大限度减少暴力现象的出现。

暴力行为是指患者有强烈的攻击性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可以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知觉、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异常,因此,是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

(一)护理评估

1.暴力行为危险因素评估

(1)精神疾病:发病年龄较轻,多处于急性期,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特别是命令性幻觉、被害妄想的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出现暴力行为最多。因此,护士应认真评估精神症状与暴力行为的关系,对预防暴力行为至关重要。

(2)过去有暴力史,情绪高昂而焦虑不安;入院时有暴力行为或攻击意念及威胁攻击的姿态。

(3)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

(4)社会因素:社会、文化、社会因素是导致暴力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家庭成员、同辈、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

重点提示

社会学理论认为,暴力行为是社会化进程中由内、外在学习而来,内在学习是指实行暴力行为的自我强化,而外在学习发生于角色榜样的影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不良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外在学习角色榜样作用。

2.暴力行为发生征兆的评估

(1)行为评估:有兴奋不安行为,如不能静坐、躁动不安、来回走动、紧握拳头、言语威胁、击打物体等。患者发生失控行为时,应进行积极护理干预,尽可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2)情感的评估: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进行评估时,如患者表现出不愉快、激动、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通常提示即将发生攻击行为,一旦失控将产生不良后果。

(3)意识状态的评估:意识状态的改变,提示暴力行为将会发生。因此,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最大限度减少暴力现象的出现。

(二)护理诊断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针对他人)与幻觉、妄想、焦虑、器质性疾病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不会伤害他人。

2.能认识造成情绪波动的原因,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或寻求帮助。

3.患者能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激动的情绪。

(四)护理措施

1.及时发现暴力行为的先兆 如躁动不安、神情紧张、来回走动、言语威胁等失控行为时,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必要时可允许患者采用一些不伤人的方法发泄愤怒情绪(如击打枕头或沙袋)。

2.环境管理 为患者创造无威胁的环境,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嘈杂、拥挤,杜绝接触各种危险物品。

3.良好的沟通 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以坦诚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及同情心对待患者,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4.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 医护人员团结协助,尽快控制局面,及时迎面阻拦;立即疏散围观病员,确保其他患者和病房的安全;强行夺下和命令患者放下手中的危害品,将患者转移隔离至安静的病房;帮助患者减轻愤怒的情绪,自行停止暴力行为。

5.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做好患者的亲属、同事朋友的工作,增加对患者的理解、接纳、关心,帮助患者战胜痛苦,增强对抗自杀的内、外在资源。

6.其他 督促和监护患者遵医嘱服药,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五)护理评价

1.患者是否不再有自杀意念,患者无自我伤害的行为。

2.患者是否有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表达自己痛苦的内心体验。

3.患者是否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和途径。

重点提示

暴力行为发生时,接近患者至少维持一个手臂的距离,并且预留可以很快离开的出口。不要从身后接近患者,避免使其害怕激发暴力行为。接触患者要果断,多人行动要协调;保持友善和冷静的态度,不要随意指责患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