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中和胃方

温中和胃方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温中有助于脾胃健运,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濡养胃络。因此,高老认为温通和胃是脾胃虚寒之治疗大法。君臣相配,可达温中健脾之效。高老认为本方重在温养脾胃,是临床中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临床中,高老常将此方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吐酸、呕吐、慢性泄泻等辨证属脾胃虚寒者,也将其用于虚劳、贫血及癌症术后脾胃虚损、阳虚中寒者。

《医理真传》云:“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脾阳得温则复,胃气得温而行。饮食饥饱无常,嗜食生冷,或寒温失调,衣物单薄,或情志失和,或起居不慎,劳逸太过,俱可损伤中焦之气,气虚日久,损及脾阳,或直接伤及脾阳,形成虚寒之证。又或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气亏损,后天失于温养,亦可致脾胃虚寒。脾胃虚寒,阳气虚损,则运化腐熟不及,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滞不行,或复感寒邪,寒性凝滞,壅阻中焦,不通则痛,故有胃脘、胸骨后或后背疼痛的症状,其痛绵绵,喜温喜按。中焦阳气不振,推动无力,升降失司,患者常觉胃脘痞闷不舒。张景岳说:“脾胃属土,惟火能生。”温中有助于脾胃健运,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濡养胃络。因此,高老认为温通和胃是脾胃虚寒之治疗大法。

(一)理中丸

理中丸源自《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四味等份为末组成,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以腹痛绵绵,畏寒肢冷,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等虚寒之象为特征。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可达温中健脾之效。脾为太阴湿土,脾虚则湿浊内生,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综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高老根据临床常见伴随症状提出加减之法:下痢甚者,加茯苓、白扁豆,以健脾利湿止泻;胸痹胸痛者,加薤白、桂枝、桔梗、枳壳以宽胸理气止痛;腹痛甚者,加木香以行气温中止痛;反胃呕吐甚者,加生姜、半夏以温中降逆止呕。

该方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主要有抗消化性溃疡,改善胃肠运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免疫功能,调整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等作用。高老常将此方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吐血、便血、过敏性紫癜、鼻衄、崩漏、贫血、小儿慢惊风、黄疸、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病、术后胆汁过多,肾下垂、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辨证属虚寒性者。

(二)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黄芪15g、大枣10枚、白芍15g、桂枝10g、生姜10g、甘草10g、饴糖50g组成,治疗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高老认为本方重在温养脾胃,是临床中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方中黄芪甘温入脾,健脾补气,胶饴甘甜补虚、缓急止痛,共为主药;白芍酸收,调和肝脾;桂枝甘温,能通补一身之阳气,其辛味可散,与白芍酸味可敛相配合,可助中焦之气升降出入有序;炙甘草、大枣、生姜温中健脾和胃;诸药共用可温中健脾,增加胃肠动力,和胃降逆,抑制胃酸过度分泌。高老提出经验性的加减用药:吐酸明显者加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蒲公英以抑酸降逆止呕;腹胀痞满者加枳实、白术以健脾行气,消痞除满;纳呆食少者则加砂仁、炒麦芽健胃消食助运。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反酸、胃灼热、反胃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脾胃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黏膜炎症,可以促进胃排空、中和胃酸等。临床中,高老常将此方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吐酸、呕吐、慢性泄泻等辨证属脾胃虚寒者,也将其用于虚劳、贫血及癌症术后脾胃虚损、阳虚中寒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