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记录书写范文大全

护理记录书写范文大全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需家属陪伴或符合陪伴条件者,由主管医生下达医嘱,病情稳定后及时撤销陪伴。医务部、护理部、质量管理科、住院处、感染控制科、药剂科等职能部门,以及各临床科室在日常工作中要监控工作人员正确使用患者的识别标志。严重护理差错或事故应在事件发生后及时电话上报护理部,24h内上交书面报告。

一、护理安全基本制度

1.加强无菌技术和操作规程的管理,有预防差错事故措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七对”,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2.毒、麻、限、剧、贵重药品定量,标签醒目,有专人保管,落锁,药柜钥匙随身携带,列入交接班内容,账物相符。外用药、消毒药、杀虫药与内服药分开,标签醒目,置于外用药柜中。摆药、发药均按操作规程执行。

3.用氧做到“四防”(防火、防油、防震、防热),室内禁止吸烟;注意用电、用水安全;防火设备、易燃、易爆物品定点妥善保管。发生意外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院务部、医务部值班室)。

4.做好儿童、危重、昏迷患者的护理,病床加床档,患者转科有陪送及交接记录。

5.患者入院时进行跌倒、压疮风险评估,根据评分给予相应的防护措施;陪送患者外出检查、治疗时,注意患者途中安全。地面湿滑时,立警示牌,并通知保洁人员及时清扫,注意提示患者预防摔伤、跌倒等意外发生。

6.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感染。

7.使用热水袋、冰袋时必须注意温度,并加外套,以防烫伤、冻伤患者。

8.对要求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对药物试验阳性者,在床头、病历夹上应有醒目标志,临时医嘱单上有记录、签名。

9.防盗,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各科室应随时锁好更衣室以及值班室大门,晚夜班护士要按时锁好病区大门。

10.护士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等意外事件时,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感染控制科并按要求作相应处理。

二、探视制度

(一)探视时间

平日 周一~周五 15:00~20:00

节假日、双休日 9:00~11:00;15:00~20:00

(二)要求

1.非探视时间一律谢绝会客。

2.发热门诊、重症监护病房(包括新生儿监护室)、产科谢绝探视,并向家属解释清楚。

3.探视者需经管理人员准许后,持探视证方可进入病房。

4.每次探视人员不得超过2人,探视时间不得超过1h,为防止交叉感染,探视者不得携带3岁以下儿童进入病房。

5.探视者应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得在病区内大声喧哗、吸烟、吃食物、坐卧患者床铺,保持病房整洁安静。

6.为维护患者健康,凡从院外带入的食品须经医护人员同意后方可食用。

7.探视结束应尽快离开病房,不得在医疗大楼内逗留。

8.非探视时间,如遇特殊情况(如病情突变等)须家属探视者,经护士长同意后通知病区门口管理人员持探视证方可进入病房。

三、陪伴管理制度

1.需要陪伴的对象如下。

(1)各种疾病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病情严重,且不在专科监护病房的患者。

(2)病情有可能突然变化,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3)疾病诊断不清或病情反复、发展等情况而致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4)各种原因造成的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的患者。

(5)各种介入治疗、手术后的患者。

(6)语言沟通障碍、失明及失聪的患者。

(7)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8)年龄过大(75岁以上)、年龄过小(10岁以下)的患者。

(9)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2.各科严格控制陪伴人数。凡需家属陪伴或符合陪伴条件者,由主管医生下达医嘱,病情稳定后及时撤销陪伴。陪伴者一律按医院标准收费,待患者出院时收费处结算。

3.陪伴者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发给陪伴证,收取押金,陪伴撤销后应及时收回陪伴证、退还押金。陪伴证丢失后,立即报告、注销,不退还押金。

4.陪伴者只限1人,随身携带陪伴证,以便病区管理人员检查。

5.陪伴者必须遵守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管理,不得擅自翻阅病历和其他医疗文书,不得谈论有碍患者健康和不利于治疗的事项,不准将个人被服带至病区。

6.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陪伴者不准吃患者食物和使用患者用具,禁止在病区做饭、吸烟、洗澡、串病房,做私人活计,不能随意坐卧患者床铺,不得在患者床上睡觉,不得打地铺,不得占用病房空床。

7.陪伴者要协助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爱护公物、节约水电,不准穿有响声的硬底鞋。

8.凡不符合陪伴条件者不得随意设陪伴。不允许患者将家属留宿在病房走廊、病区大厅。

9.陪伴证只限该患者陪伴人员使用,不得转借。

四、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门诊、急诊患者使用患者姓名、就诊顺序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出生日期、性别、年龄、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补充信息。

2.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患者,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与当次就诊顺序号一起作为患者身份的识别码。

3.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不可以问患者“你是×××吗?”;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沟通的患者请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保核对无误。

4.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如采集血液及其他标本、给药、输血、使用血制品、特殊饮食、手术、有创诊疗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5.监控措施

(1)医务部、护理部、质量管理科、住院处、感染控制科、药剂科等职能部门,以及各临床科室在日常工作中要监控工作人员正确使用患者的识别标志。

(2)医务部、护理部、质量管理科、住院处、感染控制科、药剂科、标准化建设(JCI)办公室,应定期抽查工作人员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制度执行情况。

(3)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对全体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患者识别错误。

五、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1.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信息以患者姓名、病案号作为识别标志。出生日期、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电话号码可以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补充信息,但床号、房间号不可以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码。

2.住院处工作人员认真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后,正确采集和录入患者诊断、基本身份数据后,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打印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或遗失需补打,确保腕带佩戴完好。

3.住院处工作人员告知患者将腕带与病历首页一并保存好,由患者交给病房护士。

4.临床科室护士接待新患者时,核对腕带上打印的信息与患者本人身份准确无误后佩戴,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5.患者所在科室的医护人员应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6.患者在住院期间须佩戴身份识别腕带,一人一腕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腕带应有序号,做好全部记录。

7.若遇到患者身份识别腕带丢失、条码不能正常扫描、严重损坏等情况,病房护士提出“补打腕带”申请,护士长审核并确认,同时通知住院处,住院处接到补打腕带申请后给予补打,并将补打名单打印保存,确保腕带佩戴完好。

8.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不可以问患者“你是×××吗?”;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沟通的患者请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保核对无误。

9.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如采集血液及其他标本、给药、输血、使用血制品、特殊饮食、手术、有创诊疗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首先使用姓名、病案号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出生日期、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电话号码可以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补充信息。床号、房间号不可以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依据。

10.用同样两种识别码(姓名、病案号)标识患者诊疗操作所需用品(包括药袋、血袋、试管、标本盒等),当为患者进行诊疗操作使用药袋、血袋、试管、标本盒等物品时,必须核对物品上的识别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识别码是否一致,确保化验前、化验中和化验后标本盒上的识别码一致。

11.在各项操作流程中,对患者身份识别进行扫描和记录。

12.患者出院时,病房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生活垃圾处理。

13.有效识别标识标注在患者腕带和床头卡上,传染病患者以直径为1cm的蓝色原点标识;过敏患者以直径为1cm的红色原点标识;伊斯兰民族以直径为1cm的黄色圆点标识。

六、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各科室建立事故、差错登记本,及时登记发生事故、差错的经过、原因、后果。

2.发生差错或事故后,要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对发生或发现的护理过失行为,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3.在护理活动中,当发生可能引起医疗事故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护理过失行为时,当事人要立即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向科室主任汇报,并将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在24h内电话上报护理部,填写“护理差错(事故)报告表”,在48h内向护理部提交书面报告。严重护理差错或事故应在事件发生后及时电话上报护理部,24h内上交书面报告。

4.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病历资料。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等病历资料不得擅自涂改或销毁。

5.疑似由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院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6.护理部根据差错或事故的情节及对患者的影响,确定差错、事故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7.发生差错、事故的科室或个人有意隐瞒、不按规定报告,事后发现将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8.发生护理过失行为后,护士长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讨论、分析过失的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提出处理意见。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长、护士分析护理过失与安全隐患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9.对医疗护理安全隐患科室可随时上报,填写“医疗护理风险防范(堵漏)报告表”。

七、患者皮肤压疮预防及报告制度

(一)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1.入院时,即对患者压疮风险进行评估。当总分<16分时,存在发生压疮危险因素;≤12分时,95%~100%发生压疮。

2.对有发生压疮危险的患者给予如下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对家属、患者讲解压疮的预防措施及方法、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增加营养。

(2)每隔1~2h给患者翻身1次,当患者坐在椅子或轮椅上时,让患者每隔15min更换体位。

(3)加强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

(4)在床边挂翻身卡,标明患者卧位及翻身时间、皮肤的完整性,记录每次翻身的时间和安排,实行压疮报告制度。

(5)病情危重暂不宜翻身的患者,应每1~2h用约10cm厚的软枕垫于患者肩胛、腰骶、足跟部,增加局部的通透性,减轻受压部的压力,使软组织交替受压。

(6)用软枕、棉垫等保护患者的骨隆突及支撑区。不宜使用圈状垫。

(7)避免对局部发红皮肤进行按摩。

(8)避免出现剪切力,当床头抬高30°时,就会发生剪切力和骶部受压,指导患者半坐卧位最好不超过30°,并注意不超过半小时。

(9)减轻皮肤摩擦,保持床单清洁、平整、无皱褶、无渣屑,减少对局部的摩擦。使用保护膜(如透明薄膜)可减少皮肤损伤。

(10)保持皮肤清洁

①多汗患者,定时用温水和中性清洁剂清洁皮肤,及时更换汗湿的被服,保持皮肤干燥。

②皮肤清洁后予润肤霜或润肤膏外涂,不要用吸收性粉末来改善患者皮肤湿度。

③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在大小便失禁、出汗及伤口引流液引起的潮湿(环境)中。如果患者有大小便失禁,则需加强对会阴及肛周皮肤的护理,及时清洁污染的皮肤和更换衣物。

(11)避免皮肤过度干燥,保持病房的湿度和温度。

3.对有发生压疮危险的患者给予如下护理措施。

(1)使用气垫床。

(2)翻身每2小时1次。

(3)受压部位覆盖保护膜。

(4)皮肤清洁和保护。

(5)局部换药。

(6)定时指导患者床上移动身体。

(7)饮食指导,加强营养。

(8)床旁交接班。

4.密切观察皮肤变化,积极采取护理措施,促进压疮早期恢复,并准确记录。

(二)皮肤压疮报告制度

1.发现患者皮肤压疮(无论是院内发生还是院外带来的),科室均要在24h内向护理部电话报告,48h内上交书面的“压疮/皮肤破损报告表”。周末及节假日报告时间顺延。

2.院内新发压疮时,由压疮小组组长组织片区成员进行初步会诊并给出意见,最后提交压疮护理管理委员会会诊讨论,确定是否为难免压疮。

3.填写“压疮/皮肤破损报告表”。

4.经评估患者属于压疮高危人群,应按要求填写“压疮风险评估表”,并建立预防压疮记录表和Braden动态评分表,同时将评分和护理防范措施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患者已经发生压疮,但为了预防其他部位继续发生压疮,除外填写“压疮/皮肤破损报告表”外,仍需填写“压疮风险评估表”。

5.患者转科时,将预防压疮各种记录表交接到新科室继续记录。

6.发生患者皮肤压疮的科室,若有意隐瞒不报,事后发现将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7.护士长要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八、患者跌倒(坠床)预防及报告制度

1.护理人员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填写“防范患者跌倒(坠床)记录表”。

2.对存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做好床头交接班。根据患者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1)对有跌倒、坠床风险的高危住院患者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其充分了解预防跌倒(坠床)的意义,并积极配合。

(2)高危患者尽量安排在靠近护士站的床位,使用特殊警示标识,年龄在75岁以上、极度躁动或意识障碍的患者,使用床档,并有家属陪伴,必要时遵医嘱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

(3)将呼叫器和必需物品放置患者可及处,指导患者需要时及时使用呼叫器请求帮助。

(4)需要时提供合适的助行器。

(5)指导患者起床、久蹲或久坐后,站立动作要缓慢,并有旁人协助。

(6)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告知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对因用药或病情导致头晕目眩、夜间如厕次数多、身体虚弱、无家属陪伴的患者应增加巡视次数。

(7)病房和公共区域光照要充足。

(8)及时清除地面上的水渍、油渍,保持地面干燥。

(9)所有带轮子的床、椅、桌、车都要有锁定装置,使用前应检查锁定装置功能是否正常,病床高度调整适宜。

(10)将患者有跌倒风险的信息通知主管医生。

(11)护士每班次加强巡视,护士长每天重点查房,总护士长每周追踪监控。

3.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

4.如果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应按如下内容进行。

(1)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救治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

(2)值班护士要立即向护士长汇报。科室按规定填写“患者跌倒(坠床)报告表”,在24h内电话报告护理部,48h内上交书面报告。周末及节假日报告护理部值班人员。

(3)护士长要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在“报告表”上填写改进措施,并落实整改。

5.患者转科时,护士将“患者跌倒(坠床)评估单”交接到新科室继续记录。

6.发生患者跌倒(坠床)的科室有意隐瞒不报,事后发现将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7.护理部定期进行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分析,制定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九、患者管路滑脱预防及报告制度

1.管路滑脱主要是指胃管、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T”形引流管等管路的脱落。

2.防止导管滑脱,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患者意识及合作程度,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管路滑脱的危险。如存在管路滑脱危险因素,要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并做好交接班。

3.对存在管路滑脱危险的患者,向本人及家属说明预防管路滑脱的重要性,告知防范措施,取得配合。

(1)脱衣或活动时要特别小心,防止拉出。

(2)翻身、移动病人前,妥善固定各管路,观察各管道在位、通畅。

4.建立文字、图表、手势等沟通卡片,对不能讲话的患者,可选用图表、文字、手势等方法示意。

5.各类导管标识要醒目,引流管长短要适宜并妥善固定,必要时加强固定,或在皮肤上加固缝扎。

6.对于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老年和小儿患者应特别注意导管的保护,必要时在家属同意情况下,施保护性约束,注意松紧适度,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根据情况,必要时安排家属陪伴。

7.加强巡视,检查置管的位置、深度、导管粗细、固定方法是否合适,如不合适要适当纠正。

8.护士要熟练掌握导管脱落的紧急处理预案,如果患者发生管路滑脱,应按如下内容进行。

(1)立即通知医生迅速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的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

(2)值班护士要立即向护士长汇报。科室按规定填写“患者管路滑脱报告表”,在24h内电话报告护理部,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者,报告医务部,48h内上交书面报告。周末及节假日报告护理部值班人员。

(3)护士长要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9.发生患者管路滑脱的科室有意隐瞒不报,事后发现将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10.护理部定期进行分析及预警,制定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十、保护性约束制度

1.由医师下达实施保护性约束医嘱后,方可为患者实施约束。

2.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前,应向患者和家属讲清楚保护性约束的目的、必要性,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3.为患者实施约束时,应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4.使用约束的指征

(1)谵妄、昏迷、躁动等意识不清的危重患者,或因意识改变造成的自我伤害,如坠床。

(2)特殊治疗期间的临时限制。

(3)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4)精神障碍患者。

(5)病情危重、使用有创通气、伴有各类插管、引流管,防止发生坠床、管路滑脱、抓伤、撞伤等患者。

5.根据约束部位选择恰当的约束带。

6.有关使用约束具的记录

(1)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后,才能对患者使用约束具,并做好记录,通知医生。

(2)由责任护士每小时评估患者,包括检查约束部位血液循环情况,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约束具使用情况:类型、部位、约束部位血液循环情况、开始及终止时间。

(3)当需要约束的指征消失后,及时取下患者身上的约束具并记录。

(4)如果患者/家属拒绝使用约束具,须在病历上注明,必要时由患者/家属签字。

7.使用约束带时,肢体处于功能位,并保证患者舒适安全。

8.正确使用约束具,并在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易于取下。

9.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正确使用约束具及如何护理约束患者的培训。

十一、患者离院/失踪管理制度

1.新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告知其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院,并由其在住院须知上签名。

2.护士发现患者无故不在病房2h,应开始寻找并通知医生。

(1)患者床号、姓名。

(2)寻找的区域。

(3)寻找联系人。

(4)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

3.持续寻找患者4h无结果,应该报告护士长或院值班护士长。

(1)患者床号、姓名。

(2)患者诊断及特殊关注点。

(3)寻找患者去向所做的努力及采取的措施。

(4)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

4.持续寻找患者8h仍无果,或晚上9点以后发现患者失踪,应报告医务部值班室。

(1)患者床号、姓名、医疗诊断及特殊关注点。

(2)最后一次发现患者的地方。

(3)患者的家庭住址。

(4)任何有关患者去向的线索。

(5)患者的衣着情况及身体状况。

(6)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

5.责任护士记录以下内容。

(1)经寻找联系到患者/家属,属离院外出。

(2)当使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找遍任何可能的区域均未能发现患者行踪时称为患者失踪。

(3)有关患者失踪情况及寻找患者所采取的措施。

6.按2~4程序寻找和报告处理记录。

十二、自杀/其他行为紊乱患者管理制度

1.发现或怀疑患者存在或有潜在的自杀意图时,应做如下处理。

(1)告知主管医生/值班医生,报告护士长/值班护士长,医疗科备案。

(2)提供持续的护理观察,以保护患者及其他人员的安全,患者家属须陪伴患者。

(3)保持镇静,给患者安抚、倾听、接纳、疏导情绪。

(4)安排精神科医生会诊。

(5)遵医嘱给予安全范围内的镇静药,必要时予软约束具。

(6)提供安全的环境。有精神疾病或自杀倾向的患者,应将刀、剪、剃须刀片、火柴、玻璃、绳、皮带等物品放置妥当,病房内应尽可能避免危险或潜在危险性物品的存在。门窗关闭,避免发生危险。并在尊重患者及事先通知的前提下采取安全措施,以尽可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7)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所有从患者身上取下的物品并交给患者家属。

(8)如果精神科会诊确定患者有自杀倾向,应做如下处理。

①如果病情允许,应尽可能快地把患者转送至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

②如果病情不稳定,应把患者转送至重症监护病房或在病房中隔离。

(9)告知患者家属或单位,并做记录。

2.如果患者已实施自杀,护士应做到如下。

(1)立即评估患者气道、呼吸、循环情况,必要时呼叫急诊值班医师、护士。

(2)立即与值班医生/主管医生联系,配合进行必要的抢救。

(3)通知护士长/值班护士长。

(4)通知保安以控制病房秩序。

(5)通知患者家属。

(6)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

十三、患者意外伤害预防及报告制度

1.患者意外伤害主要包括自杀、走失、烫伤及意外受伤等。

2.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和合作程度,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意外伤害的危险。

3.对精神异常、抑郁、烦躁及自杀倾向的患者,了解患者是否正在接受药物治疗,并要求家属24h陪伴,提醒家属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对存在意外伤害危险的患者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向护士长、主管医生、主任或值班医生报告。加强医护沟通,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加强巡视,多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重点交接班。

6.如果患者发生意外伤害,应按如下内容进行。

(1)立即通知医生,迅速采取急救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必要时就地监测、处理,保护现场。

(2)值班护士要立即向护士长、主管医生、科主任汇报,必要时向宣保科或医务部值班室报告。护士长及时了解情况、发生经过、患者状况及后果,填写“患者意外伤害报告表”,在24h内电话报告护理部,48h内上交书面报告。发生严重意外事件要及时电话报告护理部,周末及节假日报告护理部值班人员。

(3)在护理记录中记录事件经过。

(4)护士长要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评估患者发生意外的原因,不断改进护理工作,以防再次发生意外。

7.发生患者意外伤害事件的科室若有意隐瞒不报,事后将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8.护理部定期进行分析及预警,制定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十四、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

1.由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统一领导、组织指挥,对护理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

2.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医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要求迅速启动护理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

3.各应急小组应当根据各自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履行职责。

4.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求,采取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5.对护理应急队的要求如下。

(1)由护理部统一领导,长期设置,人员相对固定,并有后备力量。

(2)保证应急队人员通信联络畅通。

(3)遇有突发事件或重大疫情时,要求第一时间到达指定地点。

(4)负责现场的紧急救治及消毒隔离处理。

(5)定期进行实战演练,做到有备无患,常备不懈。

(6)应急队成员组成,应为各科护理骨干,并具有丰富的抢救技能和抢救经验。

(7)了解抢救物品、药品及防护用品放置位置,定期检查清点,用后及时补充,保证各种药品齐全,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6.各组职责如下。

(1)人员培训组

①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②负责急救小组应急能力及抢救技能操作的培训。

③负责全院护理人员应对各类新型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培训。

(2)人力调配组

①掌握全院护理人员配置状态、组织形式、应对突发事件的临时梯队人员。

②根据突发事件患者的数量、病情,及时合理调配护理人员,保证一线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③随时了解梯队人员的思想状态,做好梯队人员思想动员工作。

(3)质量控制组

①负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②检查指导各项工作落实,定期组织护理查房,保证护理质量。

③落实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要求,防止交叉感染。

④定期检查、考核护理质量,及时修改补充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持续提高护理品质。

(4)物资保障组

①掌握各项物品供应渠道,协调相关科室关系。

②了解突发事件的物品需求。

③及时组织供应一线所需的各类物品。短缺物品应做少量储备。

(5)信息管理组

①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做好预警工作。

②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③深入一线了解突发事件工作的相关信息,总结报道好人好事,激励一线人员的士气。

④及时向突发事件护理工作小组反馈救治工作及护理人员的各项问题及意见。

十五、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制度

1.病房到康复训练室往返途中的安全防范。

(1)瘫痪、骨折、儿童、骨质疏松、老年等感觉运动障碍患者到康复训练室必须由专人接送,以防跌倒、骨折、再卒中等意外发生。

(2)轮椅运送患者途经下坡时,陪护者应倒着拉轮椅,即轮椅的大轮在前面,切忌小轮在前,以防下坡过快而导致意外发生。

2.康复训练室的安全防范。康复训练应该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应循序渐进,在治疗时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在运动疗法实施后,要定时评定,了解运动处方是否合适,及时调整。

(1)康复训练时癫发作的处理措施:癫发作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将毛巾、手绢或压舌板塞入齿间,以防止舌部咬伤;防止跌倒或受伤,并立即通知医生;惊厥时不可按压癫病患者肢体,以免发生骨折、脱臼;在背后垫一软枕防止椎骨骨折;遵医嘱立即给予抗癫治疗。

(2)康复训练时休克的处理措施:过度的康复训练往往会使患者出现出冷汗、面色苍白或青紫、表情冷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做到如下。

①协助患者取中凹卧位、松解患者衣领、裤带,尽量少搬动,立即通知医生。

②注意患者保暖,给予吸氧,监测血压,遵医嘱给适量的补液,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

③待患者意识恢复后送回病房继续观察。

(3)康复训练时跌倒的处理措施:偏瘫、截瘫、颅脑损伤、骨质疏松等患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平衡功能障碍,在康复训练时易发生跌倒。部分患者需服用降压药及镇静催眠药,在训练时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意识模糊等也增加了跌倒发生的危险性。处理措施如下。

①对有跌倒风险的康复患者应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其充分了解预防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

②在康复训练中指导患者久卧或久坐后,站立动作要缓慢,全程由专人陪护。

3.制定康复器械操作流程、维护、保养、管理制度,以确保使用中的安全。

(1)由专人负责康复器械维护保养,定期进行检修,杜绝器械“带病上岗”。

(2)使用前检查器械运行情况,使用全程由护士陪同,及时发现使用中的问题,使用后对器械进行清洁,并严格执行交接和保管制度。

4.患者康复训练时发生意外事件应及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定期进行分析及预警,制定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十六、放射治疗安全管理制度

(一)放射治疗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护理人员管理制度

(1)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意识教育,进行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护理规范、行政法规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杜绝有章不循的现象。

(2)加强护士的业务学习,进行“三基”训练和考核,提高业务技能,确保护理质量。

(3)正确执行医嘱,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密监控,杜绝制度执行不严或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预防交叉感染。

(5)护士长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护理查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

(6)及时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整改,对违反护理规章制度的行为或不安全因素,每周在晨会上进行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

2.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1)治疗前应简明扼要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效果、疗程、治疗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处理常识等,并签订《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发放《放射治疗常识指南》,使其对放疗有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消除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肿瘤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进行个性化护理,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护理知识传授,介绍治愈病例,增强抗癌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放疗前应向患者说明保护照射野皮肤对预防皮肤反应的重要性。告知患者照射野皮肤可出现红肿、干燥、水疱、脱皮、溃烂等,嘱其保持照射野画线的清晰,穿全棉、柔软、宽大透气的内衣,避免粗糙衣物摩擦。照射野可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药,局部皮肤不要搔抓,脱屑切忌用手撕剥,防止损伤皮肤造成感染。

(3)放疗后,定期监测血常规,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倾听患者主诉,如有不适立即通知医生并作好抢救准备。

(4)为患者提供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及治疗环境,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3.护理人员安全防护

(1)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的宣传,提高护士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安全防护。

(2)采取有效隔离和自我保护措施,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体液、排泄物等操作时,须戴手套。手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洗手,预防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

(3)暴露后的处理原则:接触到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立即清洗局部。锐器伤后要立即挤血(从近心端挤向远心端)+清水清洗+碘伏消毒,并检查患者的检验报告单,必要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并立即通知医院感染科,请专家评估,接受医学观察及可能的预防性治疗。

(二)放射治疗辐射防护安全制度

1.严格掌握放射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放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以前是否接受过放疗,并了解其所用过的放射源、照射条件、部位、剂量和时间等,以防照射损伤。

2.恶性肿瘤患者经详细检查,有明确的治疗方案,方可施治。一般应经病理确诊。能用内科等方法治疗的良性病,一般不用放射治疗。对必须治疗者,严格控制总剂量。

3.放疗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检查每周至少1次,患者进行第1次照射时,经治医生必须随同技术员一同摆放体位,以防事故差错的发生。放疗结束定期随访,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4.科室工作人员应按有关规定做好防护和保健工作。要求人人持证上岗,严格佩戴辐射剂量检测笔,定期送检,若发现有异常受量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

5.科室工作人员每年定期做健康体检,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情况备查档案。

6.定期测量工作区及候诊区的辐射剂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7.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开机前的准备及关机后的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请示报告。

8.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到每台机器有专人保养,定期检查,并存记录。

9.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注意用电安全,以防事故、差错。

10.放疗科的各工作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加速器室、手术准备间等室要定期消毒。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11.建立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值班员在工作时间内要严守岗位,履行职责。

十七、高压氧治疗安全管理制度

1.向患者介绍高压氧治疗全过程与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疑虑,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2.患者入舱前须将治疗卡交操舱人员登记,入舱后服从医护人员的管理,向患者交代舱内设备与递物筒、灭火器材、舱内紧急减压阀的使用方法,不得擅自乱动舱内设备,以防意外发生,保持舱内清洁卫生。

3.舱内外严禁吸烟,严禁带火种及易燃易爆等物品进舱,如手表、助听器、手机、钢笔等。

4.入舱时禁穿化纤衣服,如为纯氧舱,需换经阻燃处理的棉制衣服进舱,以防止产生静电火花,严禁搽头油、风油精等进舱。

5.教会患者在加压过程中掌握咽鼓管开启的调压方法,如捏鼻鼓气、吞咽、咀嚼等,在加压过程中如有耳部不适、听声音遥远等感觉,应不断做咽鼓管开启动作,如仍有不适,应立即告诉操舱人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6.凡不能自理的患者及10岁以下儿童,均应有人陪舱照料。

7.教会患者掌握佩戴面罩的方法,吸氧时戴好面罩,用鼻正常吸气、呼气,吸氧期间不要讲话和随意摘下面罩。吸氧面罩及供排氧螺纹管专人使用。

8.凡感冒、高热、腹痛、腹泻、妇女月经期等考虑暂缓进舱。

9.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开舱前的检查和准备以及出舱后的检查工作,发现异样及时报告、检修。

10.注意用氧、用电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