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果体实质细胞起源肿瘤

松果体实质细胞起源肿瘤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生殖细胞瘤多见于儿童,临床常有性早熟的表现,肿瘤常使钙化的松果体移位或对其形成包绕;而松果体细胞瘤发病年龄较生殖细胞瘤大,多见于青年人且男女发病率相同;如出现室管膜下转移应考虑生殖细胞瘤或松果体母细胞瘤的诊断。松果体为圆锥形,外有被膜并深入实质,将其分割成若干小叶,小叶内充满有髓、无髓神经纤维、松果体细胞、神经胶质及丰富的毛细血管。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静止性震颤,未予检查和治疗。近1年震颤逐渐加重伴双下肢无力、尿急、步态不稳。

神经系统查体: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手震颤、指鼻试验及轮替试验阳性,双上肢及下肢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未引出。

【影像学检查】

1.CT 平扫可见松果体区等密度占位其内可见点片状钙化(图15a)。

2.MRI 平扫松果体区病变形态不规则,呈混杂信号,主要为T1等、T2稍高信号,内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其边界不清,累及四叠体、双侧丘脑后部,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图15b、c)。幕上脑室系统明显扩张。增强检查肿块呈中等程度强化,信号欠均匀,边界欠清,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图15d)。

图15 松果体实质细胞起源肿瘤
a.CT:平扫松果体区等密度占位其内可见钙化,第三脑室前部、双侧侧脑室对称明显扩张;b~d.MRI:平扫病变形态不规则,呈混杂信号,内可见坏死区,其边界不清,累及四叠体、双侧丘脑后部;增强检查,肿块呈中等程度强化,信号欠均匀,边界欠清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例为松果体区实性占位,鉴别诊断应包括下列病变:

1.畸胎瘤 其含有骨、脂肪、软组织等多种成分,MRI呈混杂信号为其特征性表现,易于鉴别,本病例可基本排除。

2.生殖细胞瘤 与松果体实质肿瘤在MRI信号上鉴别困难。但生殖细胞瘤多见于儿童,临床常有性早熟的表现,肿瘤常使钙化的松果体移位或对其形成包绕;而松果体细胞瘤发病年龄较生殖细胞瘤大,多见于青年人且男女发病率相同;如出现室管膜下转移应考虑生殖细胞瘤或松果体母细胞瘤的诊断。

3.松果体区胶质瘤 起自松果体内神经胶质细胞或邻近结构(如第三脑室松果体上隐窝、胼胝体压部、四叠体板等),与脑内胶质瘤不同,肿瘤边界清楚,本例不能完全排除。

4.小脑幕缘脑膜瘤 是颅后窝脑膜瘤的常见部位,MRI呈与皮质等的T1、T2信号,增强检查强化明显,部分可见硬膜尾征,本例可基本排除此诊断。

5.转移瘤 以多发为主(约占60%),好发于皮质、皮质下,边界较清,密度、信号变化大,坏死、出血及钙化均可见,周围水肿明显,强化特征为环状或结节状,临床可伴随原发肿瘤症状,单发于松果体区少见,本例亦可基本排除此诊断。

结合患者慢性病程、年龄及影像学表现且无室管膜下转移,诊断首先考虑松果体细胞瘤。

【手术记录与病理】

第三脑室后部可见肿瘤病灶,紫红色,类球形,质地不均、偏韧,无包膜,与双侧丘脑关系密切,无明显边界,血运中等。

病理诊断:(松果体区)考虑为松果体实质细胞起源肿瘤(Ⅱ~Ⅲ级)。

【讨论】

松果体为圆锥形,外有被膜并深入实质,将其分割成若干小叶,小叶内充满有髓、无髓神经纤维、松果体细胞、神经胶质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电镜下松果体细胞可分为明、暗两种。松果体细胞肿瘤根据细胞来源分为:松果体细胞瘤(pineocytoma,PC)来源于明细胞,松果体母细胞瘤(pineoblastoma,PB)来源于暗细胞,混合性或过渡性松果体肿瘤共同来源于明细胞和暗细胞。有助于二者鉴别诊断的包括:①PC无性别与年龄差异,PB则多发于年轻女性病人;②PC体积小,通常<2.5cm,PB体积大,常>3.8cm,③PC造成脑积水的程度轻,症状出现较晚,PB常造成严重的脑积水;④PC钙化常见,可位于肿瘤的中央或周边,肿瘤的周边钙化可认为是PC的特征,PB无钙化或钙化极少;⑤PC有包膜,无浸润和沿脑脊液播散或种植的表现。

临床上,PC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性征发育停滞或不发育。PC使松果体功能亢进,使能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减少,因此性征发育迟缓,青春期延迟,可为发生在儿童松果体区的生殖细胞瘤(常表现为性早熟)鉴别提供依据。此外,松果体区病变由于压迫第三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可出现阻塞性脑积水,后期可出现颅内压高症状;累及中脑可出现Parinaud′s综合征。本例临表为静止性震颤,为罕见表现,相同表现仅见于个案报道。

(郭 慧 张 敬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