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衡与协调评定

平衡与协调评定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平衡 自然界的平衡是指物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1.平衡反应 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各种原因引起平衡能力受损后,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这也是视觉障碍者或老年人出现平衡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一、平衡评定基础

(一)与平衡有关的概念

1.平衡(balance,equilibrium) 自然界的平衡是指物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人体的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要复杂得多,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或是指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稳定性的一种能力。

2.姿势(posture) 指躯体的一种非强制性、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状态,从人体力学方面来说,是指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系统互相关联所构成的一种状态。

3.支撑面(base of support) 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撑面是指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之间的面积。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center of gravity,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撑面的范围内。支撑面的大小直接影响身体的平衡。当身体的重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反之,重心落在支撑面之外时就失去平衡。

4.协调(coordination) 又称为共济,与平衡密切相关,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二)平衡的种类

1.静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2.动态平衡 包括2个方面①自动态平衡: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②它动动态平衡: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三)人体平衡反应

1.平衡反应(equilibrium reaction) 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2.平衡反应的形成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3.特殊平衡反应 除了一般的平衡反应之外,尚有2种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指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原支撑点时,身体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2)跨步及跳跃反应:指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的运动员,或舞蹈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各种原因引起平衡能力受损后,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

(四)人体平衡维持机制

一般认为,维持人体平衡需要3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此外,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感觉输入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视觉、躯体觉、前庭觉的传入来感知站立时身体所处的位置和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feed forward)和反馈(feedback)的作用。

(1)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所收集到的信息经过视觉通路传入到视中枢,提供了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在视觉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准确感受环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的视空间定位。如果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此时身体直立的平衡状态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的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的位置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如果去除或阻断视觉输入(如闭眼、戴眼罩或在黑暗的环境中),此时,姿势的稳定性要比睁眼站立时显著下降。这也是视觉障碍者或老年人出现平衡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2)躯体感觉:与平衡的维持有关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的触觉、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属于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支持面而变化的信息(如面积、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觉、压力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如外周神经病变),人体失去了感受支持面情况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需要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系统的输入。如果此时闭目站立,由于同时失去了躯体和视觉的感觉输入,身体出现倾斜、摇晃,并容易摔倒。

(3)前庭系统:包括3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中脑的第4对脑神经(滑车神经)进入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2个感受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其二为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只有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才变得至关重要。

2.中枢整合 3种感觉信息输入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将3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3.运动控制(输出)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可以通过3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髋调节及跨步调节机制。

(1)踝调节(ankle strategy):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持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2)髋调节(hip strategy):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持面上(小于双足面积),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3)跨步调节(stepping strategy):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重心支撑点,为身体重新确定稳定站立的支持面,避免摔倒。

此外,前庭神经系统,内侧纵束向头部投射影响眼肌运动,经前庭脊髓通路向尾端投射维持躯干和下肢肌肉兴奋性,经γ运动纤维传出的冲动调整梭内肌纤维的紧张性;而经运动纤维发放的冲动调整骨骼肌的收缩,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肌张力,能支撑身体并能抗重力运动,但又不会阻碍运动。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可以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同时有选择性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适宜的运动,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其中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运动,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运动。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结果,使得人体保持平衡或使自己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二、平衡评定方法

(一)评定目的与评定内容

1.评定目的 评定平衡主要是了解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找出引起平衡障碍的环节;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治疗(如药物治疗或康复治疗);重复评定以了解治疗手段是否有效;预测患者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任何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疾患都有必要评定平衡功能。主要为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小脑疾患、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②耳鼻喉科疾病:各种眩晕症;③骨科疾病或损伤:骨折及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换、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损伤、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经损伤等;④其他人群:如老年人、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

2.评定内容确定 ①静止状态下: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衡,睁、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整反应;②运动状态下: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③动态支撑面内: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例如,在行使的汽车或火车中行走;④姿势反射: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外力(如推力或拉力)而发生移动,机体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3.评定方法 包括临床评定和实验室评定两个方面。临床评定以观察和量表为主,实验室评定主要采用仪器检测。

(二)临床评定

1.观察法 虽然过于粗略和主观,缺乏量化,但由于其应用简便,可以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粗略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判断价值,至今在临床上仍广为应用。常用方法如下。

(1)跪位平衡反应:受试者取跪位,检查者将病人上肢向一侧牵拉,使之倾斜。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2)坐位平衡反应:受试者坐在椅子上,检查者将病人上肢向一侧牵拉。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3)站立位反应:包括Romberg征,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单腿直立检查法:要求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情况下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s;强化Romberg检查法:要求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s。

(4)跨步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5)其他:包括在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走直线、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等。

2.量表法 虽然属于主观评定,但由于不需要专门的设备,评分简单,应用方便,临床仍普遍使用。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中的平衡功能部分(表6-1)、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和“站起-走”计时测试(the Timed“Up &Go”test)。

(1)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中关于平衡功能部分,评定内容和评分标准见表6-1。

表6-1 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中关于平衡功能部分

注:最高积分14分

(2)Berg平衡量表:既可以评定被测试对象在静态和动态状态下的平衡功能,也可以用来预测正常情况下摔倒的可能性。Berg量表有14个项目,需要20min完成,满分56分,低于40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险性。具体评定内容和评定标准如表6-2。

表6-2 Berg平衡量表记录表

(续 表)

评定指南

评定者按照以下说明示范每个项目和(或)给予受试者以指导。如果某个项目测试双侧或测试1次不成功需要再次测试,则记分时记录此项目的最低得分。

在大多数项目中,受试者在要求的位置上保持一定时间。如果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时间或距离,或受试者的活动需要监护,或受试者需要外界支持或评定者的帮助,则按照评分标准给予相应的分数。受试者要意识到完成每项任务时必须保持平衡。至于用哪条腿站立或前伸多远则取决于受试者。如果评定者对评定标准不明确则会影响评定结果。

测试所需的装置是一块秒表或带有秒针的手表,一把直尺或带有5cm、12cm、25cm刻度的测量尺。测试所需的椅子要高度适中。在进行第12项任务时要用到一个台阶或一只高度与台阶相当的小凳子。

评分标准

1.由坐到站

受试者体位:患者坐于治疗床上。

测试命令:请站起来。

4分:不用手帮助即能够站起且能够保持稳定

3分:用手帮助能够自己站起来

2分:用手帮助经过几次努力后能够站起来

1分:需要较小的帮助能够站起来或保持稳定

0分:需要中度或较大的帮助才能够站起来

2.独立站立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请尽量站稳。

4分:能够安全站立2min

3分:能够在监护下站立2min

2分:能够独立站立30s

1分:经过几次努力能够独立站立30s

0分:没有帮助不能站立30s

如果受试者能够独立站立2min,则第3项独立坐得满分,继续进行第4项评定。

3.独立坐

受试者体位:坐在椅子上,双足平放在地上、背部要离开椅背。

测试命令:请将上肢交叉抱在胸前并尽量坐稳。

4分:能够安全地坐2min

3分:能够在监护下坐2min

2分:能够坐30s

1分:能够坐10s

0分:没有支撑则不能坐10s

4.由站到坐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请坐下。

4分:用手稍微帮助即能够安全地坐下

3分:需要用手帮助来控制身体重心下移

2分:需要用双腿后侧抵住椅子来控制身体重心下移

1分:能够独立坐在椅子上但不能控制身体重心下移

0分:需要帮助才能坐下

5.床-椅转移

先在治疗床旁边准备一张有扶手和一张无扶手的椅子。

受试者体位:病人坐于治疗床上,双足平放于地面。

测试命令:请坐到有扶手的椅子上来,再坐回床上;然后再坐到无扶手的椅子上,再坐回床上。

4分:用手稍微帮助即能够安全转移

3分:必须用手帮助才能够安全转移

2分:需要监护或言语提示才能完成转移

1分:需要1个人帮助才能完成转移

0分:需要2个人帮助或监护才能完成转移

6.闭眼站立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请闭上眼睛,尽量站稳。

4分:能够安全站立10s

3分:能够在监护下站立10s

2分:能够站立3s

1分:闭眼时不能站立3s但睁眼站立时能保持稳定

0分:需要帮助以避免跌倒

7.双足并拢站立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请将双脚并拢并且尽量站稳。

4分:能够独立地将双脚并拢并独立站立1min

3分:能够独立地将双脚并拢并在监护下站立1min

2分:能够独立地将双脚并拢但不能站立30s

1分:需要帮助才能将双脚并拢但双脚并拢后能够站立15s

0分:需要帮助才能将双脚并拢且双脚并拢后不能站立15s

8.站立位上肢前伸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将手臂抬高90°,伸直手指并尽力向前伸,请注意双脚不要移动。

注:进行此项测试时,要先将一根皮尺横向固定在墙壁上。受试者上肢前伸时,测量手指起始位和终末位对应于皮尺上的刻度,两者之差为病人上肢前伸的距离。如果可能的话,为了避免躯干旋转受试者要两臂同时前伸。

4分:能够前伸>25cm的距离

3分:能够前伸>12cm的距离

2分:能够前伸>5cm的距离

1分:能够前伸但需要监护

0分:当试图前伸时失去平衡或需要外界支撑

9.站立位从地上拾物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请把你双脚前面的拖鞋捡起来。

4分:能够安全而轻易地捡起拖鞋

3分:能够在监护下捡起拖鞋

2分:不能捡起但能够到达距离拖鞋2~5cm的位置并且独立保持平衡

1分:不能捡起并且当试图努力时需要监护

0分:不能尝试此项活动或需要帮助以避免失去平衡或跌倒

10.转身向后看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双脚不要动,先向左侧转身向后看,然后,再向右侧转身向后看。

注:评定者可以站在受试者身后手拿一个受试者可以看到的物体以鼓励其更好地转身。

4分:能够从两侧向后看且重心转移良好

3分:只能从一侧向后看,另一侧重心转移较差

2分:只能向侧方转身但能够保持平衡

1分:当转身时需要监护

0分:需要帮助及避免失去平衡或跌倒

11.转身一周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请转一圈,暂停,然后在另一个方向转一圈。

4分:只能两个方向用4s或更短的时间安全地转一圈

3分:只能在一个方向用4s或更短的时间安全地转一圈

2分:能够安全地转一圈但用时超过4s

1分:转身时需要密切监护或言语提示

0分:转身时需要帮助

12.双足交替踏台阶

先在受试者前面放一个台阶或一只高度与台阶相当的小凳子。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请将左、右脚交替放到台阶或凳子上,直到每只脚都踏过4次台阶或凳子。

4分:能够独立而安全地站立且在20s内完成8个动作

3分:能够独立站立,但完成8个动作的时间超过20s

2分:在监护下不需要帮助能够完成4个动作

1分:需要较小帮助能够完成2个或2个以上的动作

0分:需要帮助以避免跌倒或不能尝试此项活动

13.双足前后站立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示范给受试者)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正前方并尽量站稳。如果不行,就将一只放在另一只前面尽量远的地方,这样,前脚后跟就在后脚足趾之前。

注:要得到3分,则步长要超过另一只脚的长度且双脚支撑的宽度应接近受试者正常的支撑宽度。

4分:能够独立地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正前方且保持30s

3分:能够独立地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方且保持30s

2分:能够独立地将一只脚向前迈一小步且能够保持30s

1分:需要帮助才能向前迈步但能保持15s

0分:当迈步或站立时失去平衡

14.单腿站立

受试者体位:站立位。

测试命令:请单腿站立尽可能长的时间。

4分:能够独立抬起一条腿且保持10s以上

3分:能够独立抬起一条腿且保持5~10s

2分:能够独立抬起一条腿且保持3~5s

1分:经过努力能够抬起一条腿,保持时间不足3s但能够保持站立平衡

0分:不能够尝试此项活动或需要帮助以避免跌倒

(2)“站起-走”计时测试:主要评定被测试者从座椅站起,向前走3m,折返回来的时间以及在行走中的动态平衡。具体评定方法见评定指南和表6-3。

表6-3 站起-走计时测试记录表

注:使用助行具评分标准:未使用,1分;单脚杖,2分;多脚杖,3分;助行架,4分。

评定指南:“站起-走”计时测试评定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张有扶手的椅子和一个秒表(没有秒表用普通的带有秒针的手表也可以)。评定时病人着平常穿的鞋,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椅子座高约45cm,扶手高约20cm),身体靠在椅背上,双手放在扶手上。如果使用助行具如手杖、助行架,则将助行具握在手中。在离座椅3m远的地面上贴一条彩条或画一条可见的粗线或放一个明显的标记物。当测试者发出“开始”的指令后,病人从靠背椅上站起,站稳后,按照平时走路的步姿,向前走3m过粗线或标记物处转身,然后走回到椅子前,再转身坐下,靠到椅背上。测试过程中不能给予任何躯体的帮助。测试者记录病人背部离开椅背到再次坐下(靠到椅背)所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以及在完成测试过程中出现可能会摔倒的危险性。正式测试前,允许病人练习1~2次,以确保病人理解整个测试过程。

评分标准:除了记录所用的时间外,对测试过程中的步态及可能会摔倒的危险性按以下标准打分。1分:正常;2分:非常轻微异常;3分:轻度异常;4分:中度异常;5分:重度异常。

(三)实验室检测

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种类包括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BPM),Balance Master,Smart Balance,Equitest等。这一类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force plate)即压力传感器、显示器、电子计算机及专用软件构成。受力平台可以记录到身体的摇摆情况并将记录到的信号转化成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在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实时描计压力中心在平板上的投影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其结果以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故也有称平衡测试仪为计算机动态姿势图(computerized dynamic posturography,CDP)。

平衡测试仪的评定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静态平衡测试:在睁眼、闭眼、外界视动光的刺激下,测定人体重心平衡状态,主要参数包括:重心位置,重心移动路径总长度和平均移动速度,左右向(x轴向)和前后向(y轴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重心摆动功率谱,睁眼、闭眼重心参数比值等等。静态姿势图仅对静力时压力中心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此了解平衡功能,但不能将影响平衡功能的3个感觉系统完全分别开来进行研究。②动态平衡测试:被测试者以躯体运动反应跟踪计算机荧光屏上的视觉目标,保持重心平衡;或者,在被测试者无意识的状态下,支撑面突然发生移动(如前后水平方向,前上、后上倾斜),了解机体感觉和运动器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以及大脑感知觉的综合能力。动态平衡测试的测试内容主要有感觉整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MCT)、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ADT)和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LOS)等。动态平衡测试可以将影响平衡功能的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3个感觉系统分别进行研究,从而能够进一步确定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并指导治疗。目前在国外临床上较常用的动态平衡测试仪主要有Balance Master、Equitest等,两者不但可以对平衡功能进行静态、动态测试,而且可以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治疗。

平衡测试仪不仅可以定量评定平衡功能,还可以明确平衡功能损害的程度和类型,有助于制定治疗和康复措施,评价治疗和康复效果,因此,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三、协调功能评定

(一)协调的维持与异常类型

1.协调的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2.协调异常类型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3.评定目的 评定协调主要是判断有无协调障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二)评定方法

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有无辨别距离不良、震颤或僵硬,加快速度或闭眼时有无异常。评定时还需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

1.上肢协调检测 主要侧重于评定手部的协调性。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指鼻试验:被测试对象用自己的示指,先接触自己的鼻尖,再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者通过改变自己示指的位置,来评定被测试对象在不同平面内完成该试验的能力。

(2)指-指试验:检查者与被测试对象相对而坐,将示指放在被测试对象面前,让其用示指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者通过改变示指的位置,来评定被测试对象对方向、距离改变的应变能力。

(3)轮替试验:被测试对象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替转动。

(4)示指对指试验:被测试对象双肩外展90°,伸肘,再向中线运动,双手示指相对。

(5)拇指对指试验:被测试对象拇指依次与其他4指相对,速度可以由慢渐快。

(6)握拳试验:被测试对象双手握拳、伸开。可以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一手握拳,一手伸开),速度可以逐渐增加。

(7)拍膝试验:被测试对象一侧用手掌,对侧握拳拍膝;或一侧手掌在同侧膝盖上做前后移动,对侧握拳在膝盖上做上下运动。

(8)旋转试验:被测试对象双侧上肢屈肘90°,前臂同时或交替旋前、旋后。

2.下肢协调检测 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跟-膝-胫试验:被测试对象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2)拍地试验:被测试对象足跟触地,脚尖抬起做拍地动作,可以双脚同时或分别做。

(燕铁斌 金冬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