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柱状血迹的基本形态

流柱状血迹的基本形态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柱状血迹是指血液受重力因素的影响,沿物体表面向下运动所形成的血迹。流柱状血迹是血液离开人体后缓慢流动形成的。尸体上形成的流柱状血迹,在法医现场勘查学上意义特别重大。尸体上的流柱状血迹与地面呈垂直方向的为最后形成。活体上的流柱状血迹对于识别自伤自残很有帮助,因为流柱状血迹的方向与其自诉被害过程的体位往往是不相对应的。

五、流柱状血迹

流柱状血迹是指血液受重力因素的影响,沿物体表面向下运动所形成的血迹。典型的流柱状血迹形态呈条柱形,上粗下细,上淡下浓,其长度和粗细与血量和物体的斜度有关。

(一)流柱状血迹的形成条件

1.血液要有一定的量人体出血后,血液在客体上流动呈条状后就形成了流柱状血迹。出血量少,血液流动的动力也小,因而流柱状的血迹也会显得短小,甚而无法流动,形不成流柱状血。

2.承载客体表面必须具有一定坡度血液受重力因素影响,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坡度越大,血液速度越快,流柱也就越细长,血液在客体上滞留时间越短,血迹的颜色会显得越淡;坡度越小,血液流动越缓慢,流柱状血迹就越短、越粗、越浓。

3.承载客体表面应具有一定光滑度承载客体表面越光滑,越硬,便越有利于血迹的流动,促进流柱状血迹的形成。反之,如果客体表面不光滑,吸水性能特别好,如布料、衣服、粗糙的墙面等,血液会渗入客体内部,形成长片状的血迹形态,不易形成流柱状血迹。

(二)流柱状血迹的基本形态

流柱状血迹是血液离开人体后缓慢流动形成的。当血液离开血管流出体外到达承载客体时,因血液本身的张力作用还会继续发生流动,在地心引力的因素作用下,血液向下流动形成直线状的血迹形态,即流柱状血迹。其基本特征是:在平滑垂直的客体上,在重力作用下血液呈直线向下流动,形成细长的流柱状血迹。流柱状血迹上端细小下端膨大,上端血迹色淡而下端色浓且暗红。

影响流柱状血迹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其数量、粗细、长短与出血量的多少、流动速度的快慢、承载客体角度的大小等有关。当人体创口形成后,创口的形态、位置,人体受伤后的姿势的变化情况也会影响流柱状血迹的形态,致使现场上流柱状血迹的形态差异很大,短的仅为几厘米,长的可达1 m以上。

(三)流柱状血迹的分布

1.现场上的流柱状血迹流柱状血迹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其他类型的血迹。例如,大的喷溅状血迹有时也可形成流柱状血迹。每滴喷溅血量多时,且承受客体表面光滑,吸水性差,坡度大,血液一时又难以被客体吸收而向下流动,会在喷溅血的下端又产生出流柱状血迹来。

2.尸体上的流柱状血迹人体出血后,流出的血液最先到达的部位就是自己的身体,易形成流柱状血迹的部位依次是:头面部、四肢、胸部、背部、腹部。四肢及胸背部的流柱状血迹形成与否与衣着多少直接相关,衣着较多时难以形成。尸体上形成的流柱状血迹,在法医现场勘查学上意义特别重大。尸体上流柱状血迹的形成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人体还活着的流柱状血迹,人体若是站立位的,血液流柱呈竖直状;如果是卧位被害,流柱状血迹沿着身体的两侧分布。二是被害人活着尚有行为能力时,大多要变动体位,血液的流柱随着体位的变动而变动,往往会形成多个方向的流柱状血迹。

(四)流柱状血迹的意义

(1)反映出受害者受伤出血过程中的体位变化可从血迹的方向分析流柱状血迹形成的先后顺序,从而确定其受伤过程中的体位变化过程。尸体上的流柱状血迹与地面呈垂直方向的为最后形成。活体上的流柱状血迹对于识别自伤自残很有帮助,因为流柱状血迹的方向与其自诉被害过程的体位往往是不相对应的。

(2)反映出尸体及现场的物体是否被移动过流柱状血迹能起到固定尸体及现场物体摆设的作用,如尸体头面部有大量流柱状血迹,在尸体头部下面必定有血泊。流柱状血迹很容易把椅子与地面,桌子与上面的摆设物固定下来。这种对应关系一旦被破坏,就可确定尸体或现场上的某物品被移动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