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手术及其他治疗

相关手术及其他治疗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颅内血肿的部位及其血肿量却决定着适合于何种手术。但新生儿颅内出血非手术治疗在整个治疗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可使多数新生儿获愈。而出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颅内出血一般不宜手术治疗,需要手术时应全面考虑。无颅内压增高者不须穿刺,以免损伤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常见,其症状体征具有特殊性,因而早期出现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及囟门压力增高等应怀疑本病。

【手术适应证】

对于婴幼儿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更为谨慎,急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均可列为手术适应证。但颅内血肿的部位及其血肿量却决定着适合于何种手术。

【手术时机】

新生儿开颅手术少见,急性高颅压继发脑疝亦较少见,但有人主张CT扫描有血肿,前囟门彭隆,有高颅压表现,尤其意识突然变化者,应及时手术。但新生儿颅内出血非手术治疗在整个治疗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可使多数新生儿获愈。

【手术方法选择】

手术包括硬膜下血肿穿刺、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及硬膜下隙-腹隙分流术。一般应先进行非手术治疗,再选定较为符合新生儿硬膜下血肿的病理生理特点,CT示硬膜下血肿发展快,脑移位明显,且血肿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方可考虑开颅手术,但临床少见。若为混杂密度,无明显脑移位,可试行前囟门穿刺血肿排空术或同时置管引流术,10d后引流液量无明显减少者可选择硬膜下隙-腹腔分流术,但分流前应化验由血肿演变而来的硬膜下积液,蛋白含量应符合诊断要求。对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经脑室置管引流或脑室置管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术,仍继发脑积水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而出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颅内出血一般不宜手术治疗,需要手术时应全面考虑。

【相关治疗与预后

1.一般治疗 ①安静,头颅高位(30°),保暖,重者延迟24~48h饲奶,以维持血压稳定。②适当纠正酸中毒,维持血气平衡,补液量50~60ml/(kg·d)。③补充凝血因子,纠正贫血,可输新鲜血、血浆,维生素K 15mg/d静脉注射,连续3~5d,巴曲酶(立止血)0.2~0.5U静脉及肌内注射各1次,24h后0.2~0.5U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3d。④镇静与抗凝治疗,无惊厥者用苯巴比妥(鲁米那)10~15mg/kg静脉注射以防止血压波动,12h后维持量用5mg/(kg·d),连用5d。有惊厥者予抗惊厥治疗。对Ⅳ度IVH伴有新生儿期急性惊厥发作者(出生1个月内仍有惊厥),因80%以上于1个月后仍可发生迟发惊厥,有建议对此类患儿使用抗癫药物至少1年,然后逐渐减量。⑤脑水肿治疗,主要包括镇静、止血治疗12h后,甘露醇0.25~0.5g/kg静脉注射,每日3~4次,至脑水肿症状消失,一般为7~10d,本药脱水作用强,早期大剂量使用可加重出血。地塞米松0.5~1.0mg/k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连用3d,本药能降低脑血管通透性,改善脑水肿,增强机体应激能力而不会加重出血。

2.恢复脑功能的治疗 ①胞磷胆碱125mg静脉注射,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急性期后应用。②脑活素2.0ml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日1次,共10d,以后每周注射2次或半片口服,每日3次。③吡拉西坦(脑复康)半片,每日1次,连用3~6个月。

3.穿刺放液治疗

(1)硬膜下穿刺:用于颅内压增高之硬膜下出血,每日1次,每次抽出量>5ml,若10d后液量无明显减少,可作开放引流或硬膜下分流术。无颅内压增高者不须穿刺,以免损伤出血。

(2)腰椎穿刺:用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Ⅲ~Ⅳ级的IVH者,于B超发现即进行,每日1次,每次放脑脊液5~10ml,以降低颅压,维持脑血流灌注,除去血液及蛋白以减少粘连,防止脑积水。当B超显示脑室明显缩小或抽出液蛋白<0.1g/L为止,连续腰穿时间一般在1个月内,最长可达2个月,也有报道早期连续腰穿放液并未能改善预后。并发症是感染、低蛋白血症及低钠血症。

(3)侧脑室引流:Ⅲ~Ⅳ级IVH,当腰穿放液未能控制脑室扩大时,可行左侧脑室引流,首次排液10~20ml/kg。此法常可控制脑室扩大,使脑脊液蛋白于14d内迅速降至0.1g/L以下。

4.出血后脑积水的治疗 出血后脑室扩大(头围增大每周<2cm),及脑积水(头围每周增加>2.0cm)是IVH的主要合并症。脑积水发生率为22%~70%,常于出血后15~70d内发生,其治疗包括:①反复腰穿放液。②用脑积液生成抑制药,甘油0.5~1.0g/kg口服,每6h1次:乙酰唑胺15~50mg/(kg·d)口服;呋塞米1~2mg/(kg·d)静脉注射。均用药2周,无效则停。③尿激酶5 000μ/kg,于脊髓腔或侧脑室放液后注入,以防止蛛网膜下隙粘连及脑血管痉挛。也有报道于出生8d后,用链激酶2万~2.5万单位,于侧脑室内持续滴入(24h滴完),滴注前用万古霉素1mg注入脑室,防止葡萄球菌感染。滴注期间腰穿抽取10ml以上脑脊液以使药物向蛛网膜下隙扩散,连续滴注48~72h。④对伴有颅内压增高(前囟测压>1.5kPa)的急性脑水肿,或脑脊液红细胞>25万/ml,蛋白>6g/L者均应行侧脑室引流,但一般仅能维持7d即应拔出。⑤上述治疗无有效,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但应注意管道阻塞或感染,以后可引起脑室炎,故术后应予抗生素预防。

IVH预后与出血程度有关:轻度出血几乎全部存活,后遗症发生率0~10%;中度出血病死率5%~15%,后遗症发生率15%~25%;重度出血病死率50%~65%,后遗症发生率65%~100%。常见后遗症有①脑积水:IVH后脑室扩张,54%可于8周后自然缩小并恢复正常,部分可继续扩张,长达6个月,然后渐消退,并于1岁左右恢复正常,另一部分保持稳定或继续发展成严重的脑积水。②脑性瘫痪:出血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是早产儿脑性瘫痪的主要原因,B超可见囊肿,脑室壁不完整,MRI可见囊肿,脑白质减少,髓鞘化延迟,脑室壁不完整等,有报道B超检查可在出生14d后发现PVL,从而较早地预测脑性瘫痪的发生,而MRI准确性更高,于1~1.5岁时检查,可发现新生儿期B超未能发现的PVL。此外,也可表现为运动和智力障碍、癫、视神经萎缩。大量出血或小脑幕下出血者预后差,有下列表现者,病死率增高:病程进行性恶化,脑脊液蛋白>1.5g/L,去大脑强直。也有人认为凡有:①昏迷或半昏迷;②中枢性呼吸衰竭;③重度惊厥;④原始反射全部消失;具备上述项目越多,预后越差。

【疗效评价】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常见,其症状体征具有特殊性,因而早期出现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及囟门压力增高等应怀疑本病。可以通过前囟穿刺争取早期诊断或同时引流。通过CT扫描可获得较可靠的诊断。无脑疝的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可行CT导引徒手钻孔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脑室内出血可行脑室引流术,蛛网膜下腔出血仅行腰穿术即可,脑内较大血肿可行开颅手术。配合相关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疗效,显著降低远期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