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20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
薄智云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神阙调控系统是腹针疗法的理论核心。
腹针理论认为,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时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并随着胎儿在母体的逐渐发育,以脐为中心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不断得到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给养系统。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机体的复杂性,决定了神阙系统的多重性。由于腹部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在神阙系统形成过程中逐渐地分解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节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浅层,与周围的组织构成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对全身的功能起着调控作用,通常把它称作外周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深层构成一个封闭的调控系统,对内脏的功能起着调节作用,也称内脏系统。这两个系统互为影响,对全身起着调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
从解剖学上看,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营养物质的通道。脐带的一端与胎儿腹壁的脐轮相连,另一端附着于胎盘的子体表面上,内含两条脐动脉及一条脐静脉。其间充以结缔组织,它具有保护脐带血管和推动血循环的作用。母体的气血则由脐带中的血管向胎儿全身提供,并随着胎儿在母体逐渐发育,以脐为中心向胎儿全身输布气血的网络不断得到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给养系统。因此,神阙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在先天即已形成。
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新生儿营养的摄取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呼吸吸取氧气,通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摄取各种营养。虽然,胎儿期从脐带供给营养的方式中断了,被一种新的方式所取代,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随着营养摄取方式的改变,脐部输布气血的功能降到了一个次等的地位并减弱,一些血管与周围的血管建立新的关系,一些组织闭锁,一些成为结缔组织索,在新的环境下部分地溶入了新的气血调节系统,从而被人们所忽略。但是,这一固有的输布气血的关系依然存在。这如同旧河改道,有时旧的河道仍然有用。
无独有偶,近年来,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即“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 000亿个神经细胞,比脊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做出的”。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这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美国科学家也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放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格肖恩介绍说,这个“第二大脑”也会生病,并导致神经功能病。而另据获悉,许多科学家已将一些病症的起因归为“第二大脑”的神经系统没有发挥功能,例如神经性恐惧症和抑郁症等。这些理论都证实了神阙系统存在的客观性,并为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先天经络位于腹部的浅层,而传统的经络位于腹部的深层。把腹部不同的经络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这些理论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对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使腹针疗法成为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