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患者治疗步骤进度表

患者治疗步骤进度表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中风”。急性期过后,多留有后遗症。但均应以摩偏顶为主,治疗1周后,再按照上法全面进行施术治疗。按摩的部位可选头位和患肢两处。患肢按摩令患者取自然平卧位。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治法:中风病以早期治疗为主,一般在中风后2星期,肢体瘫痪,半身不遂,适宜用推拿疗法。

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中风”。本病发病急骤凶险。一般可分为出血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本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数与动脉硬化有关。急性期过后,多留有后遗症。

【病因】 多因“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而导致风自内生所致。在后期多为本虚标实。在本者,多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者,则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瘀阻。中医称为中风后遗症。一般可分为中经络(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和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两大类。

【症状】 中风后遗症,以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偏瘫)或上下肢偏瘫、肢体疼痛为多见。

【治疗】

方一 头偏顶区、百会、风府→命门、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三阴交、患部、缺盆、极泉、环跳、委中、气冲、阳陵泉。同时随证加用配穴。

1.操作手法(以左侧为例)

(1)摩偏顶法:患者仰卧、脸偏向左侧。术者以左手固定其左侧额顶部,使头在施术时保持稳定,以右手大鱼际着力自中央前回透影区中点环摩至整个偏顶区,持续3分钟;拇指压百会、右中央前回透影区敏感点,各持续半分钟。

(2)按背脊法:患者右侧卧位。术者以拇指交替按压风府至命门,行5~10遍;两拇指分压两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持续半分钟。患者改为仰卧。术者一手掌揉关元,另一手拇指同时按压患侧三阴交,持续2分钟。

(3)揉肌腹、动关节法:患者姿势不定,但以患者舒适和术者操作方便为好。术者以一手掌揉瘫痪肌群肌腹,另一手同时活动该肌所支配的关节,持续2分钟。做毕上肢揉肌腹及活动关节后,加拇指压患侧缺盆、极泉;做毕下肢揉肌腹及活动关节后,加拇指压患侧环跳、委中、气冲、阳陵泉,各持续半分钟。

2.辨证施治 中风后轻证即可用手法治疗,重证须经抢救脱险、病情稳定后10天左右方可用手法治疗。但均应以摩偏顶为主,治疗1周后,再按照上法全面进行施术治疗。血压高者,加用拇指、示指揉捻耳后降压沟,多指下推桥宫、手掌下推腹段冲、任脉,拇指压石门、足三里、内关;口歪语謇或失语者,加两指捏捻患侧面肌,揪地仓,拇指拨颊车、下关,揉合谷(双),压哑门、健侧语言中枢透影区敏感点;癫者,加拇指按压枕骨下缘、印堂→百会、太冲、合谷。

3.手法要求 手法要柔和深透,恰到实处,使施术局部或瘫痪侧肢体及胸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得气感。如患者自觉有热、胀、麻等感觉传至患侧手、足、头或胸腹部。

上法每次25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停治1周,再行下1个疗程。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适用于中风偏瘫症。用本法治疗102例。结果:痊愈(诸症消失、功能恢复)33例,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瘫痪肌力达4级)52例,好转(部分症状改善、瘫痪肌力达1~2级)14例,无效3例。

方二 ①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②印堂、睛明、阳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风池、合谷;③率谷、风池、百会、上星等。治法:半身不遂,取①组穴。手法以一指推、擦、按、揉、搓、拿于患侧为重点。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者,取②组穴,手法以一指推、按、揉、拿为主。按摩的部位可选头位和患肢两处。头位按摩用指掐、指振等手法,选穴以取足少阳胆经和督脉的常用穴,如③组穴;上肢病以阳明经穴为主,下肢病以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患肢按摩令患者取自然平卧位。术者对患肢以回摩、推拿等手法,由轻到重、由肢体远端到近端、平稳地按摩5~10分钟。如痉挛性瘫痪,手法应平稳、作用力无须深沉、随患者对手法刺激适应而渐增强度,以不引起痉挛性收缩为度;如弛缓性瘫痪,手法可适当重取,指力深达肌肉,或用捏法、搓法,最后用捶拍法。每日按摩1次,至愈为度。附记:引自《脑病辨治》。适用于脑血栓形成。

方三 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悬钟、解溪、昆仑穴。治法:①患者取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在患者上下肢施行法约15分钟,重点在上述穴位施术。②患者取俯卧或侧卧位,术者立于一侧,自上而下按压背部3~5遍。再沿背部督脉循行线施以法,按摩约5分钟。最后分别将患侧上肢腕、肘、肩关节和下肢踝、膝、髋关节被动活动20~30次。每日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法治疗,并向下于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髋后伸的被动活动,时间约5分钟。随后,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时间约3分钟。然后,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在侧面,用法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踝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于患者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时间约3分钟。

(2)上肢部操作:取方②。患者先仰卧位,用法自患侧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手指用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配合捻法,时间约5分钟。然后,患者取坐位,用法施于患侧肩胛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按摩1次,至愈为度。附记:引自《实用家庭按摩》。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处世;注意饮食起居,勿过食油腻食物。同时多作肢体功能锻炼,逐渐增加运动量

方四 ①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②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③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池、风府、肩井。

治法:中风病以早期治疗为主,一般在中风后2星期,肢体瘫痪,半身不遂,适宜用推拿疗法。治则为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1)背及下肢部操作:取方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在患者被动活动。还可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动肩、肘、腕关节。再作肩、肘、腕部摇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时间约3分钟。

(3)头面颈项操作:取方③。首先,患者坐位。术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穴,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每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时间为2分钟。然后,患者坐位。术者站于患者后侧面,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肩井。最后,如有口眼歪斜,可参照面瘫治疗方法。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按摩15~3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按摩疗法》。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坚持治疗,持之以恒,多可收到较好疗效。

方五 环跳、委中、委阳、承山、天宗、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大肠俞、承扶、昆仑、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风市、阳陵泉、悬钟、肩前陵、尺泽、小海、合谷、髀关、伏兔、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睛明、攒竹、太阳、风池、风府、肩井。

(1)患者取俯卧位,术者施法于脊柱两侧,由背向下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以腰椎两侧,患侧环跳、委中、委阳、承山为治疗重点,在施法时配合腰部及患侧髋关节被动活动,时间约5分钟。

(2)弹拨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部位3~5遍,再施掌推法于督脉经、下肢后侧,自上而下反复操作3~5次。

(3)按揉背部天宗、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大肠俞、承扶、昆仑穴,每穴半分钟。

(4)患者健侧卧位,先施法于患侧上下肢外侧,重点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时间约5分钟,配合肩、肘、膝、踝关节的被动活动。

(5)患者仰卧位,术者先施法于患侧上下肢内侧,按揉肩前陵、尺泽、小海、合谷、髀关、伏兔、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穴,作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伸,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时间为10分钟。

(6)患者坐位,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穴,往返3~5遍,同时配合按揉睛明、攒竹、太阳,再按揉风池、风府、拿肩井,时间约5分钟。

(7)作患侧上肢伸屈、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反复10余次。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按摩3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方。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若能坚持治疗,持之以恒,多可收到较好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