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腔针刺穴位

口腔针刺穴位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鹅口疮又名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婴儿口腔疾病,新生儿和婴幼儿多见。取细辛研细末,大蒜一瓣(中等大),捣为泥状,两者混合调成软膏状,把膏药分别涂于2厘米见方的纱布或白布上,睡前贴于涌泉穴上,用胶布固定,晨起后去除,每日1次,一般1次可愈。用本法治疗24小时,溃疡明显好转。治疗1个疗程,溃疡痊愈,诸症消失。用本法治疗190例小儿鹅口疮,其中痊愈171例占90%,好转15例占7.9%,无效4例占2.1%。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婴儿口腔疾病,新生儿和婴幼儿多见。本病以在口腔黏膜上出现乳白色微高起的小点或凝乳状斑片,状如鹅口为主要临床特征。新生儿可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乳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污染传播。婴幼儿常继发于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主要表现为起病急,拒食,烦躁不安,啼哭,甚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在唇、舌、颊、软腭等处口腔黏膜有白色乳凝块样物,可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若拭去则见黏膜充血。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婴儿胎毒内盛,或体质虚弱,复感受邪毒,热毒循经上行,熏灼口舌所致。

方1

【穴位】涌泉穴(图5-4)。

【药物】细辛6克。

【用法】取细辛研细末,大蒜一瓣(中等大),捣为泥状,两者混合调成软膏状,把膏药分别涂于2厘米见方的纱布或白布上,睡前贴于涌泉穴上,用胶布固定,晨起后去除,每日1次,一般1次可愈。

【验案】王某,女,5个月,2001年5月20日就诊。口腔、舌上生白屑4天。患儿4天前口内散布白屑,初始于两颊内侧,逐渐蔓延至齿龈、软腭等处,吮乳则啼哭,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苔厚腻,指纹紫滞。用上法贴敷1次,口腔内白屑逐渐消失。

方2

【穴位】涌泉穴(图5-4)。

【药物】吴茱萸散:吴茱萸30克,米醋适量。

【用法】取吴茱萸3克研为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分成2份分别摊涂于两块纱布上,同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经临床应用30例,每获佳效。

【验案】王××,女,3岁。口舌溃疡20天,溃疡稀散色淡,不甚疼痛,颧红,神疲,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本证由于脾肾大虚,无根之火上浮而致,治拟滋阴降火。用本法治疗24小时,溃疡明显好转。治疗1个疗程,溃疡痊愈,诸症消失。

方3

【穴位】印堂穴(图5-10)。

【药物】巴瓜散:巴豆仁1.0克,西瓜子仁0.5克。

【用法】两药共研碎出油,加少许香油调匀,揉成团状,贴于印堂穴,15秒即取下。每日敷1次,连用2次,第3天口疮即可消退。重症可连用3次,每次敷药时间20秒。

【疗效】用本法治疗190例小儿鹅口疮,其中痊愈171例占90%,好转15例占7.9%,无效4例占2.1%。

图5-10 印堂穴

【验案】患者,男11岁,1996年7月就诊,患儿口痛,糜烂,伴全身发热,不能进食水5天,门诊以重症口疮收入院。检查:体温38.7℃,口腔内恶臭,布满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斑膜成片脱落后,黏膜出血,两侧扁桃体Ⅱ度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两肺听诊痰鸣音。入院后给予静滴青霉素钠及穴位敷药3次后痊愈。

【备注】在印堂敷以巴豆、西瓜子治疗口疮方法,既简便,又能被患儿接受,效果满意,但敷此药时间过长可致穴位处皮肤发红脱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