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医学之比较

中西医学之比较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西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科学领域中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属于世界东方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巍峨高墙的一块砖石——中医学,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丰富学术内容,整个理论体系发育日臻成熟。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表现则是“元气论”。中医学的病理观是以气化理论为基础,来阐明疾病的本质。

中西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科学领域中两大相对独立理论体系。比较二者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各自优势及展望前景,对学习研究中医以及探索创造新医学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知识宝库。

西方医学是从古希腊医学发展而来的,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18世纪以前,西方医学流派纷呈,一直处于一个多极的低水平发展状态。直到19世纪后半叶,由于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医学才有所突破。如魏尔啸细胞病理学说的创立、巴斯德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消毒法和麻醉法的发明使用,以及临床诊断学的进步等,都大大促进了西方医学以自然科学发展为基础的道路。在基础研究中,以主观推断为主的思辨方法,逐渐被以分析为主的实验研究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医学及时汲取了同一时期自然科学众多成果,终于迎来了20世纪近代西方医学划时代的进步。今天,西方医学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已形成门类齐全、分科精细、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西医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社会政治背景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其萌芽期形成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成长、成熟于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期间,倡导以儒家学说为上层建筑,以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为基础。这种社会制度,政治上相对统一、稳定,但又兼封闭、保守与专制于社会的一体化结构,还表现在书同文、车同轨等制度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中国文化的自由发展,也导致中医学仅在整体理论框架内求同存异的趋向性。历史上,虽有过众多医学流派和学术争鸣,但在尊经崇古的思想指导下,以《内经》为圭臬,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众多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只能根据自身体会,不断积累经验,交流思想,“仁智”互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学的繁荣与发展。但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医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遭到遏制,创新意识常被束缚。

在西方社会,政治结构比较松散,稳定统一只是暂时局面,不存在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长而“大一统”的政治制度。这给西方医学家造就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自由探索、创新争鸣的氛围,促进了西医学的快速发展。

(三)中西医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文化、地理环境

中医学属于世界东方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

在中国古代,东、南两面为浩瀚大海所包围,西、北两方为高山峻岭、荒原大漠所阻隔,地理环境复杂而特殊,使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被隔断。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一定的封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原有自身体系、框架内持续发展与充实,未曾出现过中断以及被异化现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巍峨高墙的一块砖石——中医学,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丰富学术内容,整个理论体系发育日臻成熟。

与中国地理环境大不相同的是,处于地中海周围的国家,如古希腊地处海陆交错,航海条件便利,很早就与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地区有了联系。由于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民族迁徙、经贸往来频繁等原因,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医学发展及替代经常发生,促使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切蹉、吸收不同的学科成就。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中,极利于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崇尚自然力,强调顺应自然;二是崇尚权威,易于调和;三是崇尚祖先,“慎终追远”。重人伦、礼乐、诗书,轻探索、自然、事理;重思辨推理,轻逻辑论证;重实用,强调“知行合一”,轻理论研究;重抽象概括、顿悟、内省,轻形式逻辑。这些特点在中医学中都有体现,造成了封闭性、趋同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创造才能的发挥。

希腊文化是西方医学之母,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都具有原子论观念,都注重形态结构,追求严密公理化系统,试图运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来认识世界。西方文化的这种特点,导致西方医学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

就思维形式而论,西方文化重视形式逻辑,从而使得西医学大部分概念遵循形式逻辑规律,追求同一,确定单一思维形式和表述。这对西医学理论的严谨化起着决定性影响。

重视实验也是西方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强调运用实验手段验证某些理论,并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从而促进了西医突破性发展。

(四)中西医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

自然观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指导思想。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也深深打上了不同自然观的烙印。

西方自然观“原子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得以充分发展,在医学领域内的具体体现则是“生物还原论”,即整体由局部组成,局部再分下去,一直到微观极限。如机体→局部→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这种理论以纵轴方向逐步深入探索,重视解剖、组织学中形态结构改变,穷极生理、生化过程的各个细微环节,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使西方医学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给西方医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过分单纯注意细微之处,就会常常忽视机体内在的系统性;过多的强调生命机体生物学上的改变,则会淡化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等。

东方圣哲也致力于探索万物本源,曾产生许多学说。其中,“气”是万物本源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表现则是“元气论”。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组成万物的本源。生命是由“气”聚合而成的。“气”是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人的一切正常生理活动是靠“气”的推动与激发的,人的思维、意识、情志变化也是“气”活动的产物。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消化食物,汲取“水谷精气”。这种吐故纳新就是中医学的生理观。“气生形”,“形化气”是中医生理观的基本内涵。

中医学的病理观是以气化理论为基础,来阐明疾病的本质。这种理论认为疾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邪气”侵入或内生。疾病的发展自始至终是“邪气”与“正气”斗争的全过程,是气化失常,故曰:“百病皆生于气也”。

总之,由于中西医是东西方文化母体孕育出的婴儿,文化背景差异甚大,方法论不同,因此,对医学领域中诸多问题审视角度不同,以致产生不同结果。一个信奉阴阳、五行和“气”的变化,一个崇信原子和形态结构;在思维逻辑上,一个孕育着辨证逻辑的胚胎,一个严守形式逻辑;在研究方法上,一个是系统论雏形,一个遵循还原论准则;一个善于活体综合观察,一个长于标本、模型、图解等静态分析;一个注重实践强调临床验证,一个坚持先实验,再印证、应用于临床;在技术上,一个限于医者自身感官感触,直观定性、笼统定位、量化模糊,一个借助仪器,科学定性、准确定位、量化精确。

凡此种种,都说明中西医学理论体系上的区别,二者互有千秋,各具优势。如果深入探讨中西医理论差异,研究其本质和根源,逐步在理论上由并行→渗透→融入→结合,使其优势互补,可以预言,将导致一场医学上的革命,将有力地推动整个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陈忠义)

【思考题】

1.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2.试比较中西医学有哪些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以及它们各自优势劣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